.

胡萝卜爱上黄豆酱,这坛酱菜渗透着泰兴人多

在泰兴城生活的人们,哪一天细细说起自家的老祖宗,就会惊讶地发现,多数祖上是朴实的庄稼人。特别是土生土长的泰兴农村人,提到酱豆子萝卜小菜,要说不喜欢的,估计还没有几个。说实话,闲鱼就是个喜欢早晚喝上一碗红红的粯子粥,吃上一锅油汪汪的摊烧饼,再弄一根咸咸的农村土法腌制的酱豆子萝卜小菜,绝对是三扒两咽,那份满足,无法言喻。

老生活就是日子的精细,把简单的生活过得复杂,大把闲散时光平铺在生活里。泰兴城的超市、菜市场也能买到雪里红咸菜、麻萝卜、洋山芋,胡萝卜小菜,但是吃在嘴里总不是儿时那个感觉。而要想吃到正宗的酱豆子胡萝卜小菜,自己或亲戚家有老人会做的,有幸弄那么一罐子尝尝,吃到嘴里绝对是“幸福的味道”。

闲鱼几乎一下子就想到了扬州的酱菜。长江三角洲,能够登得上台面的,儿时的记忆中,常见的酱菜罐头,标签上画着五亭的三和四美牌酱菜。

小时候最爱宝塔菜了,显然这种菜似乎不能进入蔬菜系,酱菜是她唯一的出路。也是又脆又面,又咸又甜,吃白米粥或者搭配馒头都好。三和、四美本是两家作坊,进入工业化时代,开始联合,这才生产出批量的罐装酱菜。可是酱菜这东西,一旦离开了酱缸进入密封体系的罐头,口感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如原来。所以,吃酱菜最好还是要自己腌,可现在谁家还有那种闲情和快失传的技艺……

各地的酱菜一般都会保留家常风味,散落在各乡镇的小酱园还保持了不多的产量和依照时令做酱的习惯,手工的特点都一样,品种之复杂,手工之精细,口味之细腻,这大概是酱菜的共同属性。

当我在朋友圈看到这瓶将军老郭胡萝卜小菜时,就想起了我的童年,跟随外婆在南沙楼生活的那几年,还有家门前的那棵古老的银杏树,银杏树旁边那个破旧的土地庙。庙前面的那块空地上,晒着晃眼睛的胡萝卜。

当家乡南沙的朋友送我一瓶庞氏胡萝卜小菜时,一吃就知道不错,几乎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我的好奇心膨胀起来,立刻就想知道是谁做的。好的萝卜小菜,最重要的是有酱味咸香交融,但是又不突出,须得若隐若现。这庞氏酱胡萝卜,就有这特点。

几经周折,我终于见到了庞氏酱萝卜的制作人庞阿姨。原来,这么好吃的酱豆子胡萝卜小菜就出自她的手中。庞阿姨谦虚极了,不肯我们宣传。

她说,农村人几乎家家都会做。在闲鱼看来,做的人虽多,只不过形成规模的不多。而做成罐装的酱豆子萝卜小菜,也可能主要用于馈赠远方的亲友,远没有像扬州酱菜和黄桥烧饼一样成为深受欢迎的地区特产。

庞氏酱胡萝卜的诞生,不得不说一说这一对貌美如花的姐妹。左边的小妹正在外地上大学,因为特别爱吃酱萝卜,所以姐姐每年都会做一缸酱萝卜,顺便带一些给小妹宿舍的伙伴们,个个都说好吃呢!传统的小菜不方便携带,没有好看的包装,送人也不是很美观,俩姐妹一合计,就产生了做这种瓶装酱萝卜的想法。

酱萝卜谁来做?自然是俩姐妹的妈妈。妈妈姓庞,就取了这个名字:庞氏酱萝卜。妈妈喜欢吃辣,吃她家的酱萝卜,除了咸鲜脆嫩,还有点微微的麻辣。而瓶装、标签等,就与姐妹俩负责搞定了。目前,她家的产品,主要是在泰兴城里销售,靠的是熟人之间推荐介绍,也有放在小超市里卖的。庞阿姨的先生是位老实敦厚的驾校教练,听说我们要写一写他们家的酱胡萝卜,可高兴了。说起萝卜的腌制过程,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这是他们家直接堆放在家里的客厅的成品。一瓶要用四斤胡萝卜。没开之前,可以保存一年。打开后,不要直接就着瓶子吃,要弄个小碗,吃多少就盛多少,开盖后需要冷藏。

这是准备洗净切好的胡萝卜,需要阴干好几天的。

这是沥水阴干好的胡萝卜入缸。

放适量的盐。

这就是大缸中正在腌制的酱萝卜。

庞阿姨说,酱豆子胡萝卜小菜,须得有厚重的菜底子,这样才会有柔软的口感,一味软烂也不行,还得带点清脆,味道上咸鲜兼备。至于本味纯正的口感,只能应季节做,一年做一次,可以吃一年。胡萝卜要用本地那种黄胡萝卜,阴干,然后腌。准确的说应该叫黄豆酱瓣子,纯手工自已搞的酱瓣子味道更鲜,更纯正。自己用黄豆做的是老手艺了,也费时间,然后放生姜、白糖、盐、味...

现在做的是市场上买的胡萝卜,需要洗净去皮,切成大小接近的萝卜条,太阳下晒干后,才能下传统的大水缸,加一定量的盐腌制。

听南沙的同学说,其实街上卖的那个铁将军的小菜很有名气,味道不错,脆脆的。其实他们不知道,顺季节阴干的胡萝卜,做出来那才叫好吃,不但脆而且有韧劲,有风干香味,喝玉米粥和粯子粥搭这个,绝美了,味道乃泰兴一绝,弄好了,绝对比黄桥烧饼还要出名。

南沙庞氏酱胡萝卜,采用传统工艺,古法制作。以天然黄豆酱、新鲜胡萝卜及生姜等酿制而成,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咸、甜、脆嫩、鲜香、解腻增食、爽口开胃等特点。

吃货福利

俩姐妹说了

凡是朋友圈凭文购买庞氏酱萝卜一瓶

原价50元,打九折

截止日期年5月1日

不卖关子,地址奉上

庞氏酱胡萝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