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致和臭豆腐的往事

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县有一位来京赶考的举子,名唤王致和,他在科举落第后,还想下科再考。但是,是先归故里,还是留在京师等候?一时犹豫不决。归故里,交通不便,往返徒耗川资;留在京师,距离下科的时间遥远,所需钱财,家里供应不起。怎么办呢?

王致和幼年时帮父亲做过小本生意,学会一套磨豆腐的本领,便决定留在京师以此维持生计,一面刻苦攻读以待下科。于是他购置了一台手推小拐磨,在住所(前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一家安徽会馆),每日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销售。但他终是年轻,缺少经验,时值夏季本应少做豆腐,有一次竟做多了,剩下的豆腐较多,他苦无良策,只好寻来一口小缸,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加上些盐及花椒,仿效家乡制作腐乳的办法,放入缸内腌制起来。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地他把此事忘了。及至秋凉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连忙打开盖一看,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豆腐已变成绿色!弃之可惜他就尝了尝,臭味之余却又有一种浓郁的美味,虽非美馄佳肴,却别有风味,送与邻里品尝均称不恶,有人还盛赞味美。王致和遂萌研制臭豆腐之念。这便是臭豆腐的由来。

在此基础上,王致和把臭豆腐这一佐餐小菜逐渐定型。由于它味美价廉,能开胃促进食欲,所以销路很快打开,尤其是与北方的贫民结下不解之缘,窝窝头贴饼子,就臭豆腐,真是相得益彰。所以臭豆腐很快地成了劳动人民的佐餐妙品。臭豆腐因味道新奇,逐渐也摆上有钱人的餐桌上。

至清末,居然进入了宫廷的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的小官运不通的王致和屡试不中,而臭豆腐的生意却越做越兴隆。这时候他死了做官这条心,一心一意经营臭豆腐,几经筹措,王致和于康熙十七年()在延寿寺街中间路西弄到一个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和一些酱菜。当时他雇用了几个师傅、徒弟,用小驴拉磨代替了手推小拐磨。至清朝末年,王致和南酱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购置了堆房,增加了从业人员(可惜有关契纸、契约等均已失落,详情不得而知)。

王致和臭豆腐尽管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清道光二T五()杨静亭著《都门纪略》,只在食品部类“五香豆厨干、酱萝卜、白酱油”项目下介绍了王致和这个老字号及其地址,并没有提到臭豆腐。其后,以杨著为蓝本,又有李静山的《增补都门纪略》、徐永年等编的《新增都门纪略》,在这点上均未加上臭豆腐。可以想见,臭豆腐那时候尚未受到上层社文人雅士的重视。及至光绪年间臭豆腐得到慈禧赏识,列入御膳菜谱,从此身价十倍。光绪十二年()李虹若改订增补都门纪略》,并易名为《朝市丛载》时,在介绍王致和的产品中,才把臭豆腐列进去。那时王致和南酱园不仅臭豆腐已然脍炙人口,同时还有五香豆腐干、酱萝卜、白疙瘩、白酱油也很出名,遗憾的是后面从清初至解放后,王致和南酱园历经三百年,王致和南酱园几易其手,在几代作坊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下,使臭豆腐这一物美价廉的食品具有细、腻、松、软、香五种特点。

关于王致和的臭豆腐,还有以下几件事:王致和南酱园过去晚间上门后就不再营业了,到了光绪年间,夜间也开小窗售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慈禧喜欢在秋末冬初季节吃臭豆腐,因此在这个季节,她的御膳中照例要有一碟用花椒油浇过的臭豆腐。御膳房的太监经常要到王致和南酱园购买臭豆腐;有时去晚了,酱园关了门只好以慈禧剩下的臭豆腐顶替。骄奢淫逸的慈禧怎能吃剩食!她发现以后很生气,但她不动声色。一次进膳时她用筷子把一粒花椒暗暗埋在臭豆腐中,次日拨开一看,果然那粒花椒赫然在目。于是严厉处罚了主管太监。后来经过太监们的交涉,王致和南酱园便开始夜间开小窗售货,以保证不误“上用”,这样倒也方便了老王致和臭豆腐一经“上用”,身价百倍。

酱园门前三块立匾,均有彩绘龙头,象征着“大内上用”。“王致和南酱园”这六个字分别刻在两块匾上。是孙家强,一是鲁琪光。孙状元还写了这样两副门对,一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一曰:“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锺芙蓉”。冠顶恰为“致和酱园”四个字,镌刻于四块门板上。

民初,在贩卖臭豆腐的小贩中有一位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就是清皇室的大阿哥溥隽。此人当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清室败落后,他穷困潦倒而身无一技之长,不得不挑起“八根绳”(指挑担,前后各1筐,每筐用4根绳系在扁担上)卖臭豆腐。他经常在地安门、鼓楼一带叫卖。那里上年纪的老住户可能还有印象,溥隽的吆喝声真是别具一格,据说他这样吆喝:“臭豆腐、酱豆腐、卤虾小菜、酱黄瓜……买臭豆腐饶香油。”他特别高声喊出:“我这是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门牌23号真正老王政和的臭豆腐。”这几句话,几十个字,吆喝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此人在抗战初期因贫病交迫去世。《实报的记者王柱宇采访了此事,并来到王致和南酱园参观,参观后题了四个字:“腐臭神奇。”

王致和的臭豆腐也引起了一些外国人的兴趣。年北京燕京大学有儿位美国教授曾慕名来到王致和南酱园参观,并了许多照片,品尝了臭豆腐的味道,最后还买走了一些回去进行化验。不久,他们又来到酱园,连声称赞说:“中国的起司味道好”。

王致和的臭豆腐从康熙年间到清末民初,早已大名鼎鼎人们不吃臭豆腐便罢,要吃便非是王致和的不可。因此后来的同业很难与之竞争。于是便出现了类似“真假王麻子”的以假乱真的现象,过去在宣武门外有一个王政和;在延寿寺街南口有一个叫王芝和;在兴隆街有个致中和;在广安门内有个同致和,等等。他们有的是借音,有的是借字,也有的干脆用同一个商标(王致和以金狮为注册商标)。最可笑的是菜市口有一家姓汪的,他也经营臭豆腐,取名致和。以一万元现大洋做资本,开业一年,因技术欠佳,将所有的臭豆腐都制成了其臭无比不能食用的东西,结果是一败涂地,关张了事。原因是他只在字号上做文章,而不讲求制作臭豆腐的技术。

解放以后,北京市政府把制作臭豆腐、酱豆腐的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四家合并,迁到田村酿造厂,定名为北京腐乳厂。现在生产上已实现了半机械化;劳动条件和卫生条件都大大改善;产量与销货额比私营时提高近三十倍。但鉴于目前大量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工艺不细、逐浙失去了王致和臭豆腐的特殊风味。

依我所见,在当前形势下应当恢复王致和老字号,建厂设店,继承发扬其传统工艺,使这一具有年历史的老字号在祖国欣欣向荣的食品行业中放出异彩。的确机器有机器的便利高效,但是人的感觉是难以复制的是最灵敏的,也许最好的永远是手工的。

王致和南酱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