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晚会揭露了老坛酸菜是在菜地里用土坑泡制出来的。里面的人用脚踩酸菜,其所作所为令人作呕,也令人愤慨。事情曝光后,举世震惊,纷纷加以谴责,很多有酸菜的泡面也遭到众多大超市下架处理。当地政府也是第一时间介入,进行严肃处理。应当来说,这些处理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事情发生后,网络上竟然形成了两种尖锐对立的现象除了加以谴责的声音,还有一种声音格外的让人十分刺耳。这些人在不断地发视频,解释说,土坑泡菜就是当地一种十分普通的做法。
涉事企业大肆收购菜农种植、腌制的没有卫生安全保证的酸菜(含有烟蒂、垃圾、杂物……),为保证色泽,延长保质期,包装时大量添加防腐剂、色素,导致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将其制成方便面配菜包、菜市场的酸菜包,进入中国人的餐桌。而这些涉事企业,还有对外出口业务,企业内部的生产线、腌菜池、老坛罐……生产加工的酸菜,严格遵守食品出口安全标准,销往日韩东南亚等外国。他们把好的产品卖给国外,把有毒有害的食品卖给国内的消费者。3·15晚会曝光的视频里,有一段暗访。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彭经理说,虽然插旗菜业有自己的标准化腌制池,从这里出来的酸菜基本不会含什么杂质,但这些都被用来做出口产品,给食品企业代加工的酸菜都是收来的土坑酸菜。
“就是国内的产品,你到了消费者手里面,里面有一点树叶,有一点纤维,顶多罚你一千(元)两千(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十万(元)。”眼下,洞庭湖平原上,华容县、君山区20多万亩芥菜正进入收获季节。数万户菜农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面临“卖不出去”的局面。插旗菜业、锦瑞食品、坛坛俏食品等当地涉事的酸菜加工龙头企业被勒令停业整改。农户们担心,辛苦种下的芥菜,会烂在地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造就华容生长的芥菜,叶大、茎粗、渣少,颇受食客喜爱。数十年来,华容芥菜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入选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主体活跃,华容县当地一个个家庭作坊整合升级,走过“小散乱”阶段,发展成小企业。如今,华容县芥菜的年产量超过万吨,规模企业达到4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达50亿元,华容芥菜品牌价值达19亿元,形成“有基地、有园区、有品牌、有龙头企业”的产业格局。芥菜产业已是华容、君山第一大富民种植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和运输涉及的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每4名劳动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芥菜相关产业。芥菜为每户家庭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品牌价值的积累,非一日之功,是数十年的筚路蓝缕,不懈奋斗。而品牌价值的摧毁,往往只在一瞬间。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为了牟利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本杜绝不了,暴雷实属正常。不过这次“老坛酸菜”的暴雷,实际上在食品安全问题之外,给国内人民上了一课。
首先,当许多人认为食品工业化已经成为趋势,食品工业化将带来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时候。当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传统自加工食品(比如自家做酱,自腌咸菜,自制腊肉,自灌肠)因为没有经过统一质检而存在菌落污染等安全隐患的时候,暴出这样的雷——特别是康师傅等著名企业深陷其中,这等于是对食品工业化的一记重拳。这意味着90后甚至00后这一代人仍然无法将这部分生活“外包”给工业化。对于解放劳动力,解放生产力的进程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倒退。
其次,视频中的几家酱菜厂,有自产自销的能力,但这部分合格产品统统供给出口。换而言之,给外国人吃的必须是优质食品,给国内人吃的就可以是劣质产品。这说明“民族资本”的定义在现实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利益面前,没有国家,资本面前,没有民族。不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里的企业,很难成为靠得住的企业。从三鹿到康师傅,尽皆如此。
第三,市面上对酸菜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几家酱菜厂的供给量。额外的需求要依靠酱菜厂外大量普通农户在露天地腌制的“土坑酸菜”来满足。农户掌握腌酸菜的技术,付出着劳动,但没有资本和条件,只能被收购企业盘剥。而本该由农民共同搞合作化出资经营的酸菜腌制产业以及供应链和市场却被少数几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民营企业给把持。这正是集体经济崩盘所导致的“双输”局面。
最后,面对满地的土坑,当地基层政府不管不问,不查菜的质量,不问菜的去向。这说明当地的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已经烂掉了,当权力为资本背书的时候,就应当连根拔起。
菜农失业不失业我不知道,但酸菜厂老板即使失业了,活得也比我们大多数人好。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