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又下了斤黄豆酱,一夏天光早市上就卖掉六七缸了”,通河镇桦树村马忠良家的院子里,摆了19口酱缸,现在快见底儿了。80岁的马忠良老汉,凭借老手艺在村里领头办起了“酱菜文化园”,他制的大酱和酱菜,成了乡亲们惦记的“那一口”。乡亲们说,马老汉真印证了一句:“桦树小街二里长,家家户户有一行。”
马忠良和老伴儿都是做酱和酱菜的高手,马老汉说:“孩子们都出去过了,人上了岁数,种地费劲了,干这个挺好。办这‘酱菜文化园’,还是咱驻村第一书记王仲明给想的点子呢。”马忠良讲:“王书记听乡亲们说我家的酱好吃,就劝我干这个。今年是第三年做酱了,第一年做了三五缸,没够卖;去年做了十多缸,没到秋儿就卖完了;今年做了19缸,现在也快见底儿了。”
马老汉嘴里的“驻村第一书记”王仲明,年随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桦树村。工作队进村后,他们就把心思放在帮乡亲们谋产业、找项目上,在王仲明他们帮助下,村主干路桦树街上先后建起了酱菜文化园、烧酒坊、稻米加工厂、煎饼黏豆包车间、木耳晾晒场等,“好点子”给乡亲们打开了一扇扇“智富”之门。凭借工作队产业扶贫资金助力,村里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投产,村民脱贫奔富劲头越来越足。
手里捣酱耙子忙活着,马老汉嘴上也没闲着,这些农家酱都是用本地大豆做的,采取传统老手艺制成,每天凌晨3点老两口就得爬起来,光捣酱俩人就得忙活3小时,晚上还要再“打”一遍,这样伺候着,酱味儿才好。除了制大酱,老人还腌制了酱黄瓜、酱芹菜等酱菜,每天通过早、夜市和网上销售。马忠良说:“今天早晨还往沈阳发了20斤大酱、20斤酱黄瓜。
王书记说,要选准产品定位,保留传统工艺作为基础,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才行。”马忠良对王书记的话深信不疑。马忠良算了一笔账,每缸酱收益将近元,19缸就有将近2万元收益,他盘算着,如果增加酱菜品种,收益还能提升,他打算明年继续扩大生产,并开拓酱菜新品类。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