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连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形成,山东临清成为了一座运河城市,今天要讲述的是临清“汪家大院”的感人故事。临清的繁盛持续了数百年,当时,运河两岸方圆二十多里都是商业区,活跃于市场上的商人既有本地人,也有徽商、晋商和来自江浙的商人。在古城,有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徽派建筑“汪家大院”。这座曾占地面积平方米,三进三出的宅子,如今只留下了两堵马头墙。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依然被后人所传颂。清朝时,每年漕粮北运期间,往来临清的客商、船工和民夫达数十万人之多。他们习惯购买一些耐存放的咸菜,以备路途之需。再加上临清食盐价格便宜,因此,本地十几家商号做起了咸菜生意。徽州商人汪永椿沿大运河一路北上,他看到临清酱菜业有利可图,便创办了一家“济美酱园”。临清人做生意,和气生财,从不排外。虽然大家同在一条街上竞争,但其他商铺都对这家新店的老板很客气。很快,汪永椿在临清扎下了根。可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徽州人精细,不但用料讲究,酱菜口感也更好,逐渐有了名声。不仅是外来的客人,就连当地百姓都转而购买汪家酱菜。长此以往,当地酱菜铺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虽然经营一日比一日惨淡,但是临清酱菜铺的老板们并没有抱团排挤汪永椿。古城人的友善,让这位徽商感慨万千。于是,他主动公开了自己的独家秘方。当地的酱菜是用盐腌制的,汪永椿是用酱腌制的,腌制出来以后晶莹剔透,带着甜味儿,他也同意将自己的酿造技艺分享给大家。后来,大家又推举汪永椿为行业带头人,汪永椿则建起“汪家大院”,作为共同的生产作坊,经营者们一起努力,生意越来越好,临清逐渐成为驰名中国的酱菜之乡。临清本地商人对外地商人尊重包容的态度,促进了商业繁荣。鼎盛时期,临清城内有街二十三,市十二,巷二十九,厂七,数百家布店、茶叶店、瓷器店等大小商铺,按照行业类别,分布在运河两岸的胡同中。这些胡同的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个胡同在临清来说,最盛的时候有五百多条,每个胡同都有每个胡同的名字,每个胡同都有每个胡同的故事。它的街巷、胡同,都以手工业聚集而命名的,例如锅市街、马市街、竹竿巷、箍桶巷、油篓巷、剪子巷、手帕巷、估衣巷等等,说明这里过去的手工业发达。就像这条竹竿巷,竹竿并不是北方生产的,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把南方的竹竿运到了北方,也带来技术,当地人也学会了编筐编篓和编竹器这些东西,产品在当地生产,在当地买,也往南方卖,所以临清南来北往的人多了,竹竿巷的人,南方的人,当地的人,南方的人,都融合成一个大家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