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地铁站接亲人,担心路不熟堵车,于是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接站地点。亲人们都知道我喜欢江南的水乡古镇,也是为了消遣,建议我去不远处的新场镇,于是就有这次有缘相识。
新场在老上海人的心中那可是具有年代感的古镇,它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年),至今有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
食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自汉代以来就形成了国家监督管理的制度。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新场,于是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成了滩涂地,再加上战乱等影响,古镇曾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
游览新场古镇不收门票,从游客中心去往古镇,迎面的墙上的宣传板的四句话概括出新场镇的特色,“千年盐都,桃园水乡,院士故里,文化名镇”。
从古镇入口进去是一条不长的巷弄,墙两侧有一个个介绍上海话与普通话的注解牌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我尝试着用拼音来拼读蹩脚的上海话时,引来了路过的弄堂老夫人嘻嘻哈哈的笑声,还认真给我做指导,上海话真的好难学,我还是啥也没记住。
还没走出弄堂口,就闻到了美食的香气,看到店铺招牌得知这里的特色美食之一是下沙鲜笋烧卖。下沙烧卖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上海菜。下沙烧卖起源于明代,是浦东南汇地区特色点心。烧卖皮用特殊擀面杖手工擀制,咸味烧卖以当季新鲜的春笋、鲜肉和秘制熬成的猪皮冻为馅料,甜味烧卖用豆沙、核桃肉、瓜子肉和陈皮橘制馅。这其中,笋肉烧卖最受欢迎。
上海周边的水乡古镇都保留有本镇的特色美食,像朱家角古镇的蹄膀,枫泾古镇的大肉粽,泗泾古镇的黑芝麻汤圆,金山嘴渔村的黄鱼面,等等。这里的下沙烧卖不仅可以现包现吃,还可以买回去,成为馈赠佳品。
八宝饭也是我们上海地区的传统美食,老上海人年夜饭的餐桌上,如果你问哪一款菜是压轴必备的,上海人一定会告诉你是八宝饭。八宝饭是一款上海传统的美食点心,有着四平八稳,八宝汇聚的美称,它的样子浑圆一体,在晶莹剔透的糯米之下,若隐若现的是豆沙馅料,看着它款款而起的香气,真是让人诱惑难挡。
梁实秋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八宝饭》,在文章中,他这样写到:“其实做法简单,只有一个秘籍——不惜工本。”
酒酿圆子,也是老上海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甜点。糯米粉搓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软糯,汤品甜香。
咸肉是上海美食老八样的食材之一,过去主要以五花肉为主要用料,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的讲究。现在古镇的咸肉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除了五花肉还有后腿、猪头、鹅、鸭等。除了咸肉还有油炸的大块肉皮,不知这是做什么菜用的料。
询问了一下咸肉价格,五花咸肉35元一斤,今日上海超市五花肉鲜肉价是18元,中间差价17元,加上腌制用的盐和辅料,如果每斤10元的利润那也是相当可观的。
古镇经营烧卖、咸肉的店铺不止一家二家,所以走在古街上时时都可以闻到肉的鲜香味道,至于哪一家最好,还真的要看围观的人数,作为第一次游古镇的外地人,我认为都很好。
古街上卖酱菜的也有几家,以前我一直以为上海人是不吃咸菜的,这次了解后才知道上海人对酱菜是非常偏爱的。上海酱菜分为干性——萝卜干、云南大头菜、紫香大头菜等;卤性——酱油萝卜、酱油乌笋、虾油黄瓜、糖醋大蒜头等;面酱制品——面酱黄瓜、白糖乳瓜、甜包瓜、酱生姜等,以及半干性制品和辣酱制品等5大类。小小一碟酱菜,阿拉的真爱。
小时候的杂货铺,老式的黑白电视机播放着老电影,墙面上贴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磁带盒,还有播放的校园歌曲《童年》,里面买的都是小时候吃的零食和各种用品,每一件,都会给你带来童年的回忆。
按照指南我来到了位于新场大街号的历史文化陈列馆,非常不巧闭馆了!这个建筑院落面积达平方米,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解放前,这里是新场最大的一个典当行——信隆典当。新中国成立后,曾做过镇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年经过修缮后,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设计布展成“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陈列馆内共设有沧海桑田、煮海熬波、名人荟萃、生态古镇4个展厅。
马兰头这种菜北方是没有的,没觉得有多好吃,但是上海人对这个菜喜欢的不得了。立春一过正是野菜受宠的时节,也是马兰头尝鲜正当时。马兰头是芽菜,寓意咬春。现在正是马兰头最肥嫩的时候,马兰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因为马兰头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有人吃不惯,可是上海摆席往往会有这道菜,也许是对往日的怀念,也是春天的滋味。
洪桥,又称洪福桥,位于新场大街北市。明正德年间(年~年)建。清乾隆四十七年(年)重修。原为石级环龙桥。年,新场镇政府为方便小车辆通行,在石级上浇筑两条水泥行车道。年,拆除环龙结构,砌成平石桥。年,改建成水泥平桥。年建上栏杆。
现在的洪福桥,也许恢复拱桥形式时不仅仅追求了外表的形似,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造桥工艺,所以得以继续保留在保护名录中。
新场古镇保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米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以及69座古代仪门,是上海古镇之最。古民宅多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张氏宅第,四进式院落,吊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典雅;新场大街南北长达1.5公里,巷道与建筑两侧早已斑驳的山墙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的历史原貌。
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新场古镇的历史风貌。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的历史原貌,河道上各式水桥河埠70余座,其中留存下来的马鞍水桥15座,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古镇河道两侧古民居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呈现着千年以来典型的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
新场有“十三牌坊”、“九环龙”之称。明太常寺卿朱国盛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而在新场镇中市的街口建“三世二品坊”一座,三世二品石牌楼,气势宏伟,高耸挺拔。石雕也很精美,上刻“九列名卿”。中进士的历代有二十几人。这座石坊在世间屹立了三百多年后于年被拆除,现在看到的石坊是在拆除30年后又重新仿建的。
如此具有原始风貌的古镇自然也是许多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有李安导演、汤唯主要的《色戒》就是再洪桥边的江南第一楼和古街上取的景,由此,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虽然李安给小镇的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新招牌,剧组撤离后,都只留下一块招牌。
匆匆的脚步,在新场古镇走过,它的古朴风貌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因为明天就要离开上海了,下次再来时一定多留些时间,好好看看她!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由作者
官姥爷爱旅行原创,拍片码字不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