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曲村
一、曲村是有文化的
曲村的由来,村民认为是明朝曲姓人家躲避战乱而来、之后才建村的。
曲村位于陕州三套塬的张汴塬上。这里地势高、平坦,土层厚,土质松疏、肥沃,吸水性好,昼夜温差大,适宜耕作。
曲村最大的特色是地下四合院,当地人叫地坑院。目前,村里有处左右的院落。
地坑院有几个优点: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坚固耐用,价廉易造,防震防辐射,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它彰显的是“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地坑院的历史很久。
早期的人们不会使用工具,主要以天然山洞、自然洞穴为居住地。后来便在地下挖穴,在地下穴居。
仰韶时期虽有半地穴式居住,但这主要是首领们居住的。
后来学会了使用工具,就有了靠崖式窑洞。靠崖方便、省事。
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进步,为了方便生产、生活,才出现了在黄土塬上挖土“下院”、修建地坑院的实践。
地坑院多是平民们居住的,首领们、官员们、富人们大都居住在地面之上。
现在遗存下来的地坑院,多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产物。明末清初,随着人口的剧增,陕州地坑院有了一个大发展的空间。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开始在地坑院上边盖房子,陕州人逐渐走出了地坑院开始“上院”。之后,地坑院逐渐被平房、楼房所替代。
仰韶时期半地穴式民居,可能就是地坑院的前身。
《诗经·绵》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其中的亶父,为周文王祖父。陶穴,即窑穴。距今也有年历史了。
南宋绍兴九年(年),左宣教郎试秘书少监,充枢密行府参谋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里就讲述了陕州一带有地坑院,并记述了挖制窑洞的简易方法。
年9月,德国飞行员由上海飞往洛阳、西安时航拍下了陕州地坑院。年他出版的《中国飞行》一书有地坑院的鸟瞰图。
年,地坑院的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州地坑院有“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听不见人”的特色,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陕州地坑院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四大奇观。
另外,曲村还有周召分陕石。西周初年,周成王“分陕之重”。唐初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的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记载:“陕塬,甘棠西南,分陕以塬为界。”
元明之后,陕西省名由此而来。
史料中有关分陕石的记载不少,具体立在什么地方争议却很大。
欧阳修在《集古録》中记有分陕石。
任乃强著的《周诗新诠》中叙说分陕石。
《博物记》曰:“二伯所分”。然则陕陌,即周召公分陕处之说,亦只是晋时始有耳。后世好事者忘援之而植石碣曰:“二公分陕处”岂足为典乎?
《博物志》是两晋博物学家张华(年-年)著作的志怪小说集。内容记载异境奇物、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地理知识、人物传说、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以及奇特怪诞的神仙故事,包括神话、古史、博物等内容,是继《山海经》之后的又一部奇书,深受《山海经》的影响。其中有不少的神话材料。原书已佚。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有:“周召分陕”。
徐成志编著的《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中记载:“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即春秋时的北虢。后来的陕州,今陕县,地处崤函之北。旧时县署后有一石,高1米余,色苍碧如古铜。人称“分陕石”。在今陕县西南有一山原,南接崤山,北抵黄河,人称“陕陌”,相传即为当年周召分陕而治的地界。
三门峡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三门峡市志》第4册记述:“分陕”语本《公羊传·鲁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分陕的标志是分陕石,及其他附着物,也可能是地理范畴。
唐初诗人骆宾王(年-年)有诗《至分陕》:“陕西开圣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美化,非独在隆周。”
宋人邵雍(年-年)有诗《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
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始祖有遗烈,托君访春存。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石柱之始立,於古无所根。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二者兼取之,於义似或尊。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弃经而任转,儒者固不遵。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分陕石为一通高3.5米的石柱。石柱原立陕原,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验其宗,武后时所勒,今全名文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
根据我们对史书上有关“分陕石”记载的史料分析,和一些当地学者的交流,以及多年来对原陕州、今三门峡地区地型地貌的考察和了解后认为:
周召分陕地在陕州是对的,但以张汴塬为界则有待商榷。我们认为界线应该在:从三门峡陕州区的东北部黄河、到硖石乡的金银山、到菜园乡的雁翎关、再到崤山西南,以此条南北线将周召之治地分为东西两区似乎更为确切些。理由是:一是这条线有明确的分界线,地域、山、水、田地、人口,界限清晰;二是古之分界不可能以一个塬或一条沟为标志;三是假若以张汴塬为界,古陕州城应为周公地界,召公似乎不应该在周公的辖区内办公、断案;四是“分陕石”可能是后人所置、所为。五是“陕”字的来由,可能与陕州的地形、地貌、地势相似有关。(以上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仅仅可提供给学者及读者们参考)。
曲村保存有世面石:马王爷庙院内的一座八棱石碑,石柱八面上刻有古人为牲畜治病验方。
清朝中期,村里建有关帝庙,农历四月初五有“曲村古庙会”。
之前,村庄里还有“曲星桥”“五龙泉”“七星渠”。
村里至今保存有“含恨井”一眼。年日军一个师团指挥部驻扎在这里。年春,日寇杀死30余人扔在井中。
村里有延续近年的传统特色陕州“十碗席”。相传清光绪二十七年(年),慈禧西逃后从西安返京到陕州时曾品尝过。
二、曲村的快速发展
曲村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古老的文化资源,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真正的发生变化却始于本世纪初叶。
在采访、调查和座谈中,乡、村干部以及曲村的群众多次讲到曲村的发展得益于李建顺先生。
李建顺是曲村人,历任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秘书长、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三门峡市正市级领导。他是位务实的干部,颇有家乡情怀。
是他较早地看到了曲村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前景,并协调各方关系、组织人才挖掘地坑院文化,指导专家探源曲村历史,引进资本,培植产业,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从而将曲村群众带进了富裕行列,并使曲村渐渐地走出张汴塬,走进大中国,甚至走向世界。
年6月,曲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年12月,曲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国家森林乡村。
年9月曲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曲村由于环境好,无污染,人勤奋,交通方便,这些年来发展变化很大。
种植业有:菜、果业(苹果、梨、葡萄、樱桃、蔬菜等)。
养殖业有:猪、羊、蜂。
在旅游方面,他们借助附近4A级景区甘山公园、高阳山度假村、二仙坡苹果基地、地坑院等优势,利用农家乐和民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曲村的葡萄产业,农家乐、民宿、穿山灶、十碗席在陕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三、未来的曲村
多年来,曲村先后引资近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培育起了自己特色的产业,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系统性、多领域的战略,是需要城乡统筹、县乡村整体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宏伟工程。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科学有序;既要防止重城轻乡的思维,又要防止单一化的行为;既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又要先知慎行、稳步推进,避免浪费。
就曲村而言,其未来的发展:
一是做好研学基地、影视基地。
二是把古村落保护好,讲好地坑院的故事,让地坑院造福于人民,并赋予文化气息、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同时做好由地坑院衍生出的独居特色的民间文化(锣鼓书、剪纸、捶草印花、陕州磴泥砚,以及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体验)产业。
三是保护好生态。把优质的、天然的、无公害的农副产品提供给游客,并结合曲村特色做好民宿、农家乐、采摘农业、体验农业和民俗表演,以此来聚人聚财。
四是依赖现有的设施(如冷库)拉长产业链条,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柿子醋、果酒、酱菜、干蔬等),提高附加值。并保持好传统的、地道的、不失特色的农家味。
(尚柏仁朱家昊牛占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