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前的上海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菜场,市民买菜多取自挑着菜担穿街走巷的菜贩子,或在某些小街自发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业态,专营面筋、豆腐、咸鱼、咸肉、鸡蛋等。
开埠之后,上海人口剧增,城市面貌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菜贩叫买形式依旧,随意占道、设摊、弄堂叫卖的情景让租界当局相当头痛。室内菜场营运而生。其中,福州路菜场、三角地菜场、八埭头菜场、八仙桥菜场,被称为上海室内菜场的“四大名旦”。
因为建造在三条马路(汉阳路、塘沽路、峨嵋路)中间的一块空地上,“三角地菜场”因此而得名。
一开始,三角地菜场非常简陋,一个木结构建筑,瓦坡顶,地面开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但四周没有围墙。进出是方便了,但到了刮风下雨时,买卖双方都相当狼狈。后来,三角地菜场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年,进行了改扩建,租界当局造起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为了流通空气,楼板四周除了设置栏杆外,不设门窗。菜场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菜场”。改建后的菜场名声远扬,四面八方的餐馆、大厦、食品厂、大厂食堂也都到三角地菜场来采购。
菜场的底楼和二楼经营各种荤素副食品,以蔬菜、禽、肉、蛋、鱼类为主,为迎合附近广东人与宁波人的口味,也供应海鲜、糟醉、腌腊等,菜场又兼营牛、羊肉批发业务,生意颇为兴隆,据说当时每日宰牛头左右。此外,二楼还兼营花木、盆景、竹木器、罐头食品等。三楼是随着菜市而兴起的点心摊,除了供应各式传统点心,还供应一些西点,如牛奶、面包之类,附近居民和顾客以及菜场内的老板与伙计都是座上客。别小看菜场内的摊贩主,资金雄厚者也不亚于当时的小厂商。摊主大都是华人,也有英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
三角地菜场在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室内菜场。然而好景不长,年抗日战争开始,居民纷纷逃往苏州河南岸的英、法租界去避难,三角地菜场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喧闹,,变得冷冷清清,仅供应一些日本人喜欢的酱菜、咸鱼、蔬菜等,点心也变成了清一色的日本甜点,由红绿颜色糯米粉夹豆沙馅制成。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三角地菜场的很多摊主因此撤摊。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虽然政府有意扶持,但三角地菜场一直没能恢复到战前的盛况。
上海解放后,菜场二楼所经营的花木、竹器等业务,都归口到了有关行业,人员也随之转移。二楼就作为菜场办公室等。三楼的点心业,解放前就已歇业,成为菜场员工宿舍,并安排进一家招待所和一所小学校。一楼仍为菜场,基本上都是设摊零售。年,掀起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菜场内原有的个体商贩,按行业划分,也随之组成了18个联购联销组,初步实行合作形式,从而使这些商贩结束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无保障生活。
年,进一步组成合作菜场,实行全场统一核算。此后,菜场共有营业柜台30多个,职工多人,供应附近约2万户居民,还供应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的食堂和饮食店等单位多户。
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市场供应全盘是计划经济,生活用品实行计划分配,菜场也不例外,鱼肉、鸡鸭、蔬菜基本上是按户、按人凭票供应。为此,三角地菜场内专门设立了盆菜、套菜、营养菜等专柜,节日增添包菜、配套桌菜等业务,营业时间也实行早班与下午班两班制。每逢节日,采购员除向专业渠道进货外,还外出各地进货,保证做好节日供应。顾客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三角地菜场来,一致反映三角地菜场不愧是上海最大的菜场,供货最多。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角地菜场依然是上海最大的菜场。进入21世纪后,为了配合乍浦地区城市改造和功能升级,三角地菜场被高档商务楼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