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博览国潮之潮

名字里都有一个“潮”字,国潮与潮牌却是两个迥然不同但又有那么一点关联的概念。

潮牌小传

潮牌是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品牌的统称。这些共同特征包括体现独立精神、有态度、拥有独特的设计,等等。潮牌不像高级定制那样有准入标准,一般人们认为某个品牌是潮牌,那么它便是了。这是一个独立于传统时尚界之外的领域,品牌叫潮流品牌,顾客叫潮流爱好者。而每年在四大时装周上翩翩起舞,或者头顶巴黎老牌时装屋名号的品牌们,身处的一般称为时尚界。

潮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肖恩·斯图西(ShawnStussy)为代表,集合了嘻哈、街舞、篮球、滑板等文体活动元素。展现青年人追求独立、反叛和彰显个性的精神,是潮牌的文化内核。80年代起日本潮流文化崛起,诞生了藤原浩等教父级的人物。年起嘻哈文化开始占据主流,与嘻哈文化沾亲带故的潮牌顺势流行,开始走出小众。最近的10年是潮牌真正变成生活方式的时期,从明星到大众,卫衣、球鞋成为了日常穿着,而20年前西装、衬衫还是男装的主流。

潮牌的主脑一般叫作主理人,也许主理人比设计师的外延大,但潮牌的“设计”与时装不可同日而语。面料、轮廓、装饰……即便是成衣,传统时装在这些方面花的功力也不能减。而潮牌的主要款式——卫衣、T恤、球鞋……就算再讲究面料、印花和工艺,难度也低于制造西装外套、晚礼服裙等时装。款式亲民,是潮牌能够大众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价格不一定亲民。潮牌的价格来源于品牌和文化等附加价值,而不是面料和工艺这些服装本身的因素。

代表性的潮牌有斯图西(Stussy)、苏博瑞(Supreme)、灰白色(off-white)、惠美寿(Evisu)、唯特萌(Vetements),等等。

国潮与潮牌不同

国潮涵盖的范围比潮牌广泛。潮牌虽然有家居商品,也会和其他品类跨界合作,但主营仍然是服装服饰。国潮就广泛多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结合,似乎很多都能称为国潮。大白兔和气味图书馆推出奶糖味香氛商品,酱菜老字号六必居和金鼎轩联合开了主题餐厅,美妆品牌与敦煌、故宫合作推出特别包装,《国家宝藏》这样的纪录片、《哪吒》《姜子牙》这样的电影,也算国潮。

根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国”的指向很明确,就是中国,“国潮”旨在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纳入视野。以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国潮大多指狭义上的特定品牌,即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小众文化代表;进入国潮元年后,国潮泛指广义上的某种消费概念,即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说: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有三个元素支撑国潮——民族文化,国货品牌,和青年力量。

按照这份报告,国潮与潮牌的部分重叠在元年以前,即狭义上的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有一种说法,国潮的两家典型开启者是故宫博物院和李宁,李宁便是服装服饰品牌。还有一种说法,国潮原本是电商平台为了促销,与服装品牌联手打造的消费概念。

总而言之,在服装服饰品类,国产品牌融合了中国文化之后打造的国潮,形式上和潮牌接近。比如李宁把汉字印在运动衫上,潮牌把摇滚乐队印在T恤上,二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国潮可吸收的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虽然也有改良旗袍这类国潮商品,但主打款式还是卫衣、运动衫、T恤等,其设计灵感的内核是中国文化。

中国的服装业

服装制造业曾经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低廉的人工、完备的产业链、优质的产品,服装制造业具备实力,却因为缺少品牌和创新,经营着利润微薄、靠数量撑起收益的生意。像所有以销售为导向的实体经济一样,比起投放广告、塑造品牌形象,国产服装品牌更愿意多开设门店。门店直接带来营业额,广告和品牌的作用却是间接的。

商业大潮瞬息万变,近年来实体店销售疲软,顾客越来越习惯在电商平台购物,因此国产品牌逐渐着手于打造品牌形象,重视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国潮的兴起对中国服装业当然是利好,相比曾经只要有销售渠道就能卖货赚钱,能做出什么款式就做什么款式的粗放经营,中国服装业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稳,越来越自信。

国潮之潮

调查显示,从年到年,中国品牌的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