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又块到了收尾阶段,涉农企业的焦虑却有增无减。为什么往年受欢迎、火爆的产品,今年就表现乏力了?如何维持“爆款”的持续生命力?今日分享一个案例,“黄后牛恋”创始人黄丽琼,是如何找准定位,抓住农产品即食化、快消化的趋势,让一款地方特色牛肉干突围而出,打造成全网“小爆款”的。
从餐饮到农创
第三天她就想放弃
年中,黄丽琼的袋装牛肉干刚生产了三天,就发生了一件至今让她心有余悸的事。
因为对食品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规则不熟悉,错用在包装上,不但产品被食品药监扣押,罚款加损失超10万块钱,她的农创之旅,可谓出师不利。
在创建“黄后牛恋”品牌之前,黄丽琼从事服装业,餐饮业多年,积累了第一桶金。她的家乡广西至鹿寨拉沟乡,是“广西最好的三大水源地”之一,那里环境优美,水质优良,有着原生态、无污染的放养环境,出产的牛肉稚嫩鲜美,芳香四溢。
当她是个小女孩时,就帮家里放过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记忆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没想到当时光兜转,几十年后,她依然跟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在做餐厅时就发现,一道用当地牛肉做成的牛肉干特别受顾客欢迎,复购率奇高,受到启发,她就想能否让家乡这种古法制作的牛肉干走出小地方,卖到全国各地去。
年,她成立了广西鹿寨众牛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了“黄后牛恋”品牌,“黄”取了她的姓,而“牛恋”意思是让消费者像恋爱一样爱上这款牛肉干。
不想创业伊始,就出现了开头说的食品许可证风波,一度想放弃。
都是我一个人撑过来的,那时候也没有团队。
生产第三天,她就被罚10万,不过这跟她后来农创路上的坑相比,只是大巫见小巫。
经过2年的摸索,黄丽琼跟她的“黄后牛恋”在挖坑—掉坑—爬坑—填坑中一路走来,拥有了现代化的工厂跟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年实现了万的销售额,也成了当地的“扶贫明星”企业。
农特品牌增长四诀
定位+窗口
当前,农特产品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一味追求低质低价只会死路一条,这不单单是农产品的悲哀,亦是中国制造的通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价格战不可能体现出农产品真正的价值,只能饮鸩止渴,那么,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营销,恰好是决定成败的“左手”。
黄丽琼的“黄后牛恋”牛肉干,也是地方农特产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缩影,不白觉得,黄后牛恋之所以能够在当地众多厂家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产品的定位,跟各个时间窗口循序渐进做“对”的事。
1)定位
定位的一个重要法则是:轻事实,重认知,农友们要意识到,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消费者心智之争。
“黄后牛恋”刚开始以小作坊的形式,通过做餐饮积累的口碑,在当地跟周边城市进行销售,但小地方的市场容量有限,而且竞争壁垒小,很容易就被乱贴牌的竞争对手仿冒,黄丽琼首先从竞争对手的产品情况,优势所在进行分析,基于此在产品差异化上着手。
①坚持酱炒工艺
市场上的牛肉干大部分是烘干的,但黄丽琼坚持用酱炒,纯手工制作。在对用户调研基础上研发了原味,香甜,微辣,麻辣,香辣等五种不同的牛肉干口味,适应不同口味的消费人群。
②只用新鲜牛肉
在原料上坚决不用冰鲜肉,不用外地牛肉,坚持只用本地新鲜牛肉,而且只要精选的后腿肉,让产品更有口感、质感。一头斤牛只有40斤的腱子肉,这样就慢慢出现一个难题:原材料产能不足。
为此,黄丽琼带领专业团队前往鹿寨拉沟乡,与当地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保证了原材料的供给。黄丽琼特别提醒农友们,在新品牌稍微打开知名度后,步子一定不能太大,不然就会出现原材料跟不上的情况。
③改良口味包装
在原来本地传统口味、简单包装基础上进行改良,做成类似鸭脖、鸭脚的小袋包装,在包装上从内到外重新设计,考虑更多消费场景,更适合送礼,让产品更有传播感。
这些传达给消费者的就是,这是一款跟传统牛肉干“不同”的原生态零食,迎合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原生态食品的消费升级需求。
2)窗口
此外,黄丽琼对于企业、品牌的规划,从模糊到逐渐清晰,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白整理了她的一些基本思路。
ⅰ、聚焦单品,在打造差异化产品上,首先做好“1”,在此基础上再去延升“N”。以牛肉干为主打单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全新口味的牛肉酱,一经推出大受欢迎,成了销售新增长点。
ⅱ、适度规模,为了跟增长订单相适应,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使之与增长的订单相匹配,并成为鹿寨唯一一家拿到SC的食品生产商。
ⅲ、布局未来,搭上政府积极推广电商的东风,使牛肉干首先成为鹿寨的“新网红”,从依赖微商到放弃微商,主打线上批发,社交电商带货,跟众创团队合作,并尝试引入投资。
不白跟黄丽琼沟通后,感觉“黄后牛恋”现时一年卖个几百万,四五十万利润还是可以过的很滋润的,但如果要进一步扩大,那么在定位上还需要做的更加精细,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品牌认知”,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强烈印记,这需要步步为营的策略,更多的技术手段跟营销工具,1年,2年,乃至更长远的规划。
农产品深加工
“新食品”是未来
深加工是重资产,随着品牌成长度一起增加的,是不断的投入,建厂房、升级设备、组团队等。本案例中的黄丽琼,本以为30,50万搞定的事,陆续已投了超万,还看不到底。
重资产,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投入产出比,也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打造更有质感、更有口感、更有营养感、更有形态感、更有传播感、更有网感的“新食品”,势在必行。
以社员为例,张顺心的嗨吃家酸辣粉,罗梅的脆吉吉木瓜丝,他们的产品,除了做到了“五感”,在“品牌认知”方面也是并驾齐驱的,这也是本文案例“黄后牛恋”现阶段相对欠缺的。
一些传统的生产加工企业掌握着资源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逐步被市场稀释,搞个流通包装、乱贴个牌子就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品控、资金管理、人才建设、开拓渠道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一点是,用IP化的思维,从用户消费需求、购买场景出发,进行产品的升级跟包装设计的改造。
“新食品”一定是包含了两个属性,“农创IP化与新零售化”,前者是营销系统的升级改造,后者是动销系统的构建,对于前者,难点和关键点都在于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上。
三个途径助力
初级农产品升级改造
黄丽琼的“黄后牛恋”牛肉干跟牛肉酱,虽然取得的成绩还算不上惊艳,但部分契合了不白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升级改造的一些思路,主要遵循三个途径。
其一,寻找初级农产品品类的黑洞,往挖掘山野离奇的产品进行商品化改造,譬如黑老虎、覆盆子、八月炸等;或者挖掘偏安一隅的独有、奇特,尚未商品化流通的食品进行改造,譬如潮汕的肚脐饼、桂林的木瓜丝(社员罗梅的精至水果酱菜)等;
其二,通过打破物理空间引进外来的流行品,有些是跨国界的,譬如牛油果、西柚等,还有些是跨区域的。
其三,进行加工快消化、即使化、跨界化的改造。做什么不像什么、品类和口味跨界混搭、加工后变成即食化是典型特点。譬如枣夹核桃、芝麻丸等。
初级农产品的快消化、即食化,或许会是一条“沉鱼落雁”式的另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