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改进,建立共赢的组织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文/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丁晖、顾立民

如何让组织持续成长呢?就是要“持续改进”,关键的是机制的改进,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化。

机制的原则:机制是明确关系的关系,过去的员工关系以“控制”为特征,未来的员工关系要以“释放”为特征,企业要算好自己的帐,鼓励他人创造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共赢”的组织。

经常有管理者这样描述:咱们企业就是一所黄埔军校,不断的给行业提高人才,很多在我们这里不咋样的员工,到了谁谁那里都做出了很好的业绩等等。为什么一个员工在A企业多年创造不出太好的业绩,但是到了B企业能很快创造不错的业绩?这个就和企业的组织能力有关系,组织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的能力,反之,组织能力差的企业会抑制员工的意愿和能力。

改进员工之所以不能够创造出好业绩,来自于三大障碍的原因:

1、意愿型障碍,员工缺乏创造价值的热情,要么个人已经小富即安,要么感觉奋斗无望,提不起奋斗的兴趣;

2、能力型障碍,有些员工很想创造价值,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工作标准指导,没有高效的方法论和工具支撑,久而久之,信心泯灭;

3、制度型障碍,有时员工没有创造业绩的想法和动力,因为公司制度决定了做的多做得少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为了不惹麻烦,干脆还是少做点事情为好。

在这三大障碍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型障碍”,因为组织的制度会形成某种文化和潜规则,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意愿和能力。

曾经有人提出过“酱缸文化”:说组织的文化就好比一个大酱缸,把青菜扔进去待几天拿出来就成了“酱菜”,把萝卜扔进去泡一段时间后就成了“酱萝卜”,哪怕是一把铁锁被扔进去,时间长了也会成为“有酱味的铁锁”。人是环境的动物,员工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而这背后的核心来自于组织的机制。组织机制就是游戏规则,好的规则能让普通人成为奋斗者,不好的规则会让奋斗者失去奋斗的心。

作为创造价值的组织,企业需要各算各的帐,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也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就说明事情具备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往往是成就他人的平台,当更多的人能够源源不断的从企业获得价值,这家企业自然能够生生不息。有些管理者不太明白这个原则,在缺乏经营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希望控制自己的员工,甚至希望控制客户和供应商,这种以“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思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未来的合作需要建立以“释放”为特征的经营思维,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帮助他人、成就他人。

改进按照各自算账的原则形成两个维度,一是看企业赚不赚钱;二是看员工赚不赚钱。由此带来了四个象限:

1、企业赚钱但员工不赚钱,称为富庙穷僧,这样的组织将很难留住优秀的员工;2、企业和员工都不赚钱,这是双输的局面,企业将从辉煌逐步走向落寞;3、员工赚钱但企业不赚钱,就是常说的“富了和尚穷了庙”,这样的组织的发展通常不可持续;4、企业和员工都能赚到钱,这就是“双赢”的局面,企业会越来越繁荣。

以上四个象限中最可惜的就是“双输”的局面,很多企业在“控制型文化”的引导下,形成了各种所谓的管理手段,希望管控住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但往往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规定了员工浪费就会得到相应惩罚的制度,于是员工会把没有用完的螺丝钉塞到下水道里;另一家家具企业的员工在切割标准板材后,将仍然可以使用的边角料全部切割成废料,因为公司的制度规定了“边角料”的尺寸大于一定的标准则会被扣工资。

我曾经请教过曾仕强教授:从中国式管理的角度来说,什么是“执行力”?曾教授送给我三个字:我愿意。短短的三个字揭示了执行力背后的原理,就是员工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执行力是最强的。游戏厅里的孩子打游戏时,没有工资、奖金和福利,但是他们愿意加班加点、吃着泡面的工作,这是多么具有执行力啊。作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控制”,而要考虑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和制度来释放员工的意愿,来形成员工和企业共赢的格局。

当年农村联产承包制度的内核口号就是:保障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让农民看到了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边界,看到了希望,才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劳动创造的积极性。

团队要能够获得增量收益,就必须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