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必居不说天源酱园不公平,何况这天源酱园也在咱们宣武。西单路口改造之前它就在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
“天源酱园”开业于清同治八年(年)至今已有多年的经营历史,是由当时京城“四大当铺"之一的的刘湛轩用二百两白银买下一家即将倒闭的油盐店而开办的。这店主非常聪明,他当时为了接触朝廷的达官显贵,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以吃作为敲门砖,特地请了酱菜师傅引进清宫御膳房的技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尤其以生产甜面酱和各种甜酱菜闻名,本官您是多大的官肯定离不开吃喝拉撒,有了这样一个买卖,不愁您不来找我。
天源酱菜是典型的京城酱菜,酱菜的做法出自清宫内廷的名师,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是“甜、鲜、脆、嫩”成品甜咸适度,味道鲜美,很受南方人和洋人的欢迎,所以又有”南菜“之称。一百多年来天源既保持了自己京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花色繁多、货真价实。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到“天源”的桂花糖熟芥时大加赞赏,消息传到酱园店老板那儿,他立即把堂内盛放糖熟芥的瓷坛,以红漆木架装饰,并标明“上用糖熟芥”字样,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振,不少豪门官贵成了座上宾。老板借机求当朝翰林陆润庠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金字牌匾,清末翰林王垿又为天源酱园题写了,“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首藏头诗高悬于店堂四柱,天源酱园这家以微咸而甜鲜为独特风味的京城南味酱园更驰名京城内外。
天源酱园的历代经营者,都十分重视酱菜质量,在选料加工上坚持“严格考究“。做酱菜的蔬菜,由京郊农民专门种植,规格质量都有严格标准,如安定门外”卢记“的秋黄瓜,必须顶花带刺,身直腰细,每克4-6条,西郊东冉村的大蒜王贵,年年夏至前三天起蒜要求蒜头带泥送至天源。
解放后,国家积极扶持老字号,除优先供应原料外,还投资在南苑征地40亩筹建了“天源”新厂,使这家老店焕发了生机,传统风味得到了保留和发扬,周总理曾派人到“天源”购买过甜酱姜芽,辣椒糊等,对“天源”酱菜给予过较高赞誉。已故京剧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是“天源”的老主顾。袁世海曾寄书称赞天源酱菜“实为佐餐佳品”。日本、东南亚华侨及外宾,受亲友嘱托,来购买酱菜者不计其数。
有意思的是天源酱园原来和六必居是两家,两个老板属竞争对手关系,可现在同属于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成了一家。哈哈,社会主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