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问题,收视数据走低,广大人民观众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骂在嘴上。
编剧被质疑三观不正,说剧情是导演任着性子来,几乎所有角色都没正常逻辑思维和价值观生活,除了愤青、假仗义的国军接收大员吴上校!
抛开八卦,不研专业,难道这部京味大剧《芝麻胡同》一无是处?这同样不符合客观规律。
跟到现在,胡同里的这一撮“芝麻”,还是闪烁着地方文化和世道人心的!不信您瞅:
(一)语言类节目中,“京腔”是近几年够味儿的!听说跟学,绝对教科书vip级待遇。北京土语俚语,可以顺着同步字幕,从中知道一二大概。眼见为实、耳听为真了这回!
(二)地方特色小吃类纪录片中,尽管少点舌尖儿上的京华这层意思,起码也对得起六必居酱菜百年品牌!
(三)时装类综艺节目中,中规中矩,民国服饰,从深宅大院,到七行八作,吆喝什么您得穿什么,硬伤看到的却也不多。
(四)矛盾冲突类节目中,这里最为精彩!主要是您要“时移境换”,别被剧情耽误迷惑了,陷在沙发里,一会儿跟着唏嘘,一会儿气的不忿不愤的。遥望社会秩序新旧交替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我们今人思维能全盘赏析。同理,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转型途中,《芝麻胡同》被诟病、被八卦、被剖析的家长里短和人情世故……堆积话题当中,环思当下周边,有没有似曾相识的事件、新闻、坊间八卦?
人生苦短,及时“醒”乐。透过一出爱恨交织的剧集,生活大戏里的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别太当真!也无需错过。真水无香,冷暖自知也。
读者酷评分享~
(1)今天又演到福子回来,说是团政委,肩章是上校,这里面有两个硬伤,50年代的军衔团级干部是少校,上校是师级干部,再有他抗美援朝参军,五年功夫就到上校,根本不可能。
(2)芝麻胡同瞎编乱造:解放后颁布新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但对于以前的一夫多妻,一妻之外的全凭自愿,可离可不离。我高中同学李志X就一大妈小妈两个。电视剧硬造了个矛盾,已经演绎了至少10集,让人不能容忍。说明现在的编剧水平实在提不起来。与“镇越铁路”,“鸿鹄之志”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