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步道在日本“东京都21世纪长期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是通过规划的手段,联结、整合多个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把旧有的街道、街区、庭院等历史资源点通过散步道的形式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系统及步行旅游系统,属于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在城市建设日益加剧过程中,很多历史遗迹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境况,历史城区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建设历史文化步道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路径,来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历史资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东京市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被淹没在现代化设施之中,人们很难辨认出原有江户的水城风貌。年二次大战结束前的轰炸破坏使不少古迹被摧毁,劫后余生的历史遗迹愈加引起人们的珍惜。历史文化步道的建设帮助日本保护传承了多个文化遗产,其中中山道就是其中之一。
木曾路
早在17世纪,德川家康一统全国后,着手修整道路,以江户(东京)为起点规划了五条道路,“中山道”便成为商贾来往的必经之路。中山道始于东京的日本桥,止于京都市三条大桥,全程约公里。为了供旅人沿途过夜,中山道途中大约有超过69间住宿的场所,人称宿场。
木曾路是中山道在中部山区的一段路,在木曾道上,有奈良井宿、福岛宿、妻笼宿、马笼宿为代表的11个宿场町,算是江户宿场的最集中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也曾一时衰退。直到年,全町开始持续推动保存运动,木曾路沿道的街市才得以复原。其中以妻笼至马笼之间保留最完整,古老的街道蜿蜒曲折,沿途八十多家老旅馆并排相连,中间还夹着许多纪念品店、旅店。置身其中宛如时光倒流,所以此地被日本政府列为传统建筑保存区。
木曾路是“日本的农村和地方”这一分类中,仅次于飞騨高山和白川乡的人气观光景点,根据公益财团法人“妻笼爱护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选择徒步马笼峠的外国人激增,来访此地超过半数的人会选择走一遭。
石叠、千本格子、覆满青苔的石佛和大树,旅社里古老的木梁和被地炉熏黑的天井,稍微停步静立片刻,江户时代的灯火和热闹仿佛就在眼前——来到木曾路的旅行者,多是想体验这种漫步在街道之时,突然间穿越回江户时代的错觉。加上周边又保留着传统的田园风情,对于来自都市的人来说,这里的时间是停止的,是堪称奢侈的一种体验。
“马笼峠”
木曾路上共有五条路线,连接妻笼和马笼之间的一条名为“马笼峠”,是从前实际使用的旧中山道的一部分,也是中山道中最精华的一段。
一段石路、一段林道、一段田间小路夹杂共同构成妻笼——马笼的道路,长度8.4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旧有道路基本上是和车道并行,沿途有巴士站,还有山林、小溪、瀑布、竹林、村落等;道路中间每个路口都会有一个木杆上面挂着铃铛(为提醒游客“熊出没,请注意”下面写着紧急联系电话),行走其中会觉得置身于日本古老的童话世界之中。
中段有供游人免费休息的屋子,里面有当地的老人负责值守,免费提供腌菜、酱菜、果酒等,供游客歇脚加水。还有一本留言册,里面是用各国语言写的对这趟旅程的感想。桌上还有简单的喉糖,和一个竹子做的捐款的盒子,用英语写着donation和感谢。
途径村落时有村民卖自己村内晾晒的零食特产(淳朴的乡间美味,补充体力);
携带行李也不用担心,近年妻笼宿和马笼宿之间推出了行李搬运服务,虽然收费但并不太贵,游客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翻越山峠。上午11点半前在马笼宿观光中心托运,下午就会统一送到妻笼宿观光中心,日元一件,托管到当日晚上5点。
很爱玩证明书的日本,还推出走完马笼至妻笼(反之亦可)步道完步证明书。在一方的游客中心拿证,至另一方盖上日期章;整段路程的指示都非常清楚,完全不用担心迷路。证明书不是薄薄一张纸,而是用桧木制成的,可以说是最好的纪念品。而且沿途最多不超过1.5公里,也都设有流动厕所,算是十分亲民的历史文化步道。
除了路途中的风景体验,更为吸引人的是妻笼宿和马笼宿两个驿站本身。
马笼宿Magone
马笼宿位于日本岐阜县,是中山道69个宿营地中的第43个。在陡峭的山道两旁,用石头堆建而成,在宿营地的中央,有本阵(大营)、协本阵(边营),还有旅笼(驿站)、饭屋(小饭店)等排列成行。
马笼宿地形险峻,日本全国罕见。据传因道路险峻,马儿很难越过,旅人不得不将马留在驿站,因而得名“马笼宿”。
马笼宿之前发生过火灾,曾经烧的就只剩石板路,现在的建筑均为后来重建的。相比妻笼宿,这里商业化氛围较浓厚,商铺较多。道路两旁的木造房舍开设各式店家,充满古意的吃茶店、居酒屋、艺品店、旅店林立,每家门前都种植了缤纷花卉,有的还保留了当年使用的水井与水车,更添古意。
古老却依旧在运转的木制水车,曾是马笼宿最早的水力发电站所在地。
无论是还在使用中的邮局还是茶坊,处处细节都依然保持着江户时代的绝美风情,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干净纯洁,不染尘埃。
路边卖柿子和红薯的摊位,没人看管,自己把钱放在旁边就好,供游客免费取用的行山杖,归还的地方也有标识。
在马笼宿主道的尽头,也是徒步前往妻笼宿的路线的起点有一个欣赏全景的平台,很适合停下来看看远景,细细品味一番。
妻笼宿Tsumago
妻笼宿比马笼宿更美,整个场景的代入感更强,走在路中间,好像穿越回四百年前的江户时代。
早在江户时代,这里是作为军阀幕僚为了传送山里和城里的消息而特设的一个官驿。到后来,又成了庶民和游僧们落脚的地方。直到山里山外的新娘把这里作为等待新郎来迎娶的必经之地后,妻笼宿这个名字渐渐地为更多人所知。
妻笼宿是日本第一个完好保存古代迹象的宿场町,这里的建筑依山而建,街道蜿蜒起伏,保留了江户时代的原有建筑模式。
妻笼宿的建筑里面建有当代旅馆、食店、茶屋、邮便局、资料馆、复原驿站、布告牌……平实朴素,古意盎然。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居民很早就有的保护老街建筑意识,制定了“不出售、不租赁、不破坏”的三大原则。
妻笼宿和马笼宿跟国内的古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仍然有人住在里面并努力维持着古镇的原貌。不一样的是日本的精致之美在这两个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古镇的维护到每个小店的装潢,都处处看得到用心。而且,即使是做生意,也依然保持着他们那特有的匠心和淡然,融合在这年的驿站内,商业气息荡然无存。
道路交通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和骨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而建设历史文化步道可以把散落在县域的历史遗存和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将地区的文化性、交通性和旅游服务性三种特性融于一体,即能彰显城市文脉特色,又可以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功能。从日本中山道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以下几点:
1、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宗旨,体现以人为本
历史文化步道的设计应以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为宗旨,因此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街巷肌理,延续街巷空间的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在步道的空间组织、环境设计和设施配套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中山道在“马笼峠”中不到1.5公里就设置一处流动厕所,还为游客提供行李搬运保存服务等。
2、修缮维护特色建筑,有效保护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步道的建设应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顺应城市肌理,采用微改造的方法,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完善设施等方式实现改造。马笼宿步道两边商户为了维护统一的风格,甚至连沿街的自动贩卖机表面都贴上了木纹。
3、打造特色景观节点,增强旅游体验
在历史文化步道打造的过程中,景观小品,导视系统等都可以增强旅游体验。中山道中的熊出没铃铛、随处可见的标识牌、马笼宿的观景平台、途中休憩小屋里老爷爷的留言册、完成徒步颁发的木质证明书等等,都是丰富旅游体验,展现地区文化的体现。
文章素材来源盛方商学、初阳定制旅行、斑马旅行等平台,由睿途旅创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后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