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去博物馆看个展,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遣。各类形式、主题多样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覆盖了大众与小众群体不同的需求……近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酱菜博物馆里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潼关酱菜博物馆位于潼关县城东环路南段,由潼关万盛园酱菜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潼关万盛园酱菜传承人宋岗山倡导组建而成,展馆内主体风格仿古典雅,分为“历史渊源”“精艺佳方”“酱香久远”三个展厅,藏品实物余件,涵盖西汉至民国年间腌制酱腌菜的器具、包装、度量衡用具、店铺牌匾及运输工具等多种门类。走进潼关酱菜博物馆,跟随文物、雕像、器件穿越“时空隧道”,如同阅读一部浓缩数百年的酱菜历史的卷册。潼关酱菜博物馆谈起潼关,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除了产黄金、肉夹馍,可能就属潼关酱菜了。潼关酱菜创始于明末清初,有数百年的历史,说起它的“成名史”,还有几段有趣的故事。年,潼关酱菜与贵州茅台酒一同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名贵食品博览会,装有潼关酱菜的竹篓尚未启封就酱香扑鼻,其产品咸中带甜、酥脆香甜,引起众人垂涎,在首届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获得金奖,一鸣惊世,流传至今。在博物馆内,还有一尊鲁迅等文化名人品尝酱菜的仿铜雕像,神态栩栩如生。在年7月,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陕西韩城人王捷三的陪同下,与京、津文化名人10余人,赴西北大学暑期讲学。来到潼关后,鲁迅先生一行来到城内有名的“桃林”饭馆吃饭。席间,一盘小菜引起鲁迅先生极大兴趣。他的举动引起王捷三的注意:“先生,您爱食这菜吗?这是此地有名的特产。”鲁迅回答:“这菜我食过,那是年冬,我家藕琴公在陕为官25载,荣归故里,即带了此礼物,回绍兴后,给我家送了两篓,此形此味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的一席话,引起了同行者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品尝,散席时,鱼肉酒菜尚剩,唯独那盘小菜一扫而光。潼关酱菜有趣的是,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讲完学后,又专程水路东行,再次来到潼关,据《鲁迅日记》载:“午抵潼关,买酱莴苣十斤,泉一元。”回京后,大多分送亲友。有人笑问:这是学你叔祖的样子。可他说:这是因为酱莴苣的确好吃,有特殊风味,作为出远门归来的礼品是最好不过的。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潼关购买酱菜堪称美食界的一段佳话。作为陕西唯一一家酱菜专题博物馆,馆内现存两口百年普缸,已有多年历史,是潼关酱菜悠久文化的活化石。酱缸内的铭文一个有“万新”字样,一个有“万盛园三全子永宗四号”字样,经考系清道光年间所置,为难得之宝。馆内陈列着的酱菜技艺泥塑沙盘,再现了明末清初潼关万盛园酱菜从原料种植、收购、分选、剁节、分缸腌制最后到销售的全过程,是了解潼关酱菜工艺流程的生动教材。百年酱缸潼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沉淀了丰富的黄河文化,独特的水土条件也为培育酱菜提供了丰厚沃土,经过几代人的潜心钻研,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酱菜酿造工艺。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潼关万盛园酱菜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纷繁复杂,制作技艺代表作品连皮酱笋,是我国酱菜种类的奇葩,其产品酥脆香甜、酱香浓郁,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已被录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馆内负责人宋岗山介绍,兴建潼关酱菜博物馆,挖掘、整理万盛园酱菜的制作技艺,对抢救和保护潼关酱菜历史文物和传统技艺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提升潼关酱菜知名度,打造旅游景点,促进县域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王怡)来源:渭南日报作者/来源:渭南文化旅游资讯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