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蒜又称胡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进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多历史。大蒜药性辛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增进食欲、促进胃液分泌,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有益。大蒜中含硫化合物,有促进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从而增加细胞免疫功能,这对防治肿瘤也有一定的益处。新西兰科学家还发现,大蒜中含有一种叫二硫化烯丙醛的物质,产生一种可以清除肠道致癌物的酶,从而预防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日本科学家研究认为,大蒜含有丰富的锗,对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很有作用。

甜大蒜是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的名特产品之一。目前,在蒲缥镇范围内,生产销售甜大蒜的约有五、六家,每年总产量约吨,已成为蒲缥镇一项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蒲缥甜大蒜具有色泽金红、味道香甜、脆嫩可口、增加食欲、储存时间长等显著特点,堪称咸菜中的佳品,历来为群众所喜爱。该产品不仅畅销保山各县(区)和邻近州、市,还远销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到各界人士一致好评。

关于蒲缥甜大蒜腌制技艺的由来,在王氏家族乃至整个蒲缥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清咸丰末年,有一位名叫沈宏兴的四川人,因和嫂嫂发生争吵,不慎一脚踢死了嫂嫂,为逃避官府追捕,径直向云南逃窜,半路上捡得一个姓邱的孤女,于是,一长一幼相依为命,四处飘荡,最终落籍蒲缥,被当地乐善好施、豪爽侠义的王家所收留,成了王家的家庭成员。待邱氏孤女长到了出嫁的年龄后,沈宏兴便将她嫁给了王才。

来自四川的沈宏兴十分精通酱园业,擅长腌制甜大蒜等各种酱菜。为了感谢在自己举目无亲、穷困潦倒的困难境况中伸出援手并收留了自己的王家老小,便将腌制甜大蒜等各种酱菜的手艺传给了王家。从此以后“甜大蒜”腌制技艺便在王氏家族中代代相传,百年不衰,享誉中外。

年(民国九年),曾赴昆明参加“云南特色产品品评会”,荣获“佐食佳品奖”。《新纂云南通志》载:“民国九年在云南省第一次特产品评会上,永昌(保山古称)之腌大蒜颇著名,尤以蒲缥王记美和号甜大蒜负盛名。”《保山县志续编》记载:“蒲缥腌大蒜,专用糖腌制而成,佐食佳品,远近闻名。”有诗赞云:“蒲缥大蒜享誉高,辣子藠头亦自豪;家居旅途皆方便,馈赠亲友把情交。”年蒲漂甜大蒜又被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名声更加扩大。

腌制甜大蒜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每年进入农历正月,蒲缥人便会在当地购买或亲自到大理宾川、洱源等盛产地区的田间地头去挑选坡地上种植的老品种大蒜(俗称栗壳蒜)。分拣出色白瓣大、饱满均匀、新鲜优质的大蒜,割去根须,剥去外皮,清洗干净装入瓮缸,再将上等土榨红糖以及花椒、茴香子等香辛料加麸醋、食盐,高温灭菌熬制成汤汁,待汤汁冷却至常温后,倒入腌制瓮缸,浸没大蒜,然后用布盖住瓮口,麻线扎紧,上压木盖,让其自然发酵十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每两个月要将瓮缸里的汤汁滤出再熬制一次,并每天翻动,使大蒜得以均匀的浸泡入味,成为绿色美味的蒲缥甜大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安全、卫生、生态以及感观上对色、香、味、美的追求也日趋迫切。而蒲缥甜大蒜所具备的医疗保健、美食佐餐、色香味美、久存不腐等高品位特色正契合了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保健需求和审美需求,从而彰显了自身美食佳肴的特有魅力和市场前景,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年10月30日“蒲缥甜大蒜制作技艺”被保山市人民政府(保政发〔〕号)文件正式公布为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蒲缥甜大蒜腌制技艺图:

1、每年正月间,加工户就会新进优质新鲜的栗壳蒜原材料

2、工人正在对新鲜栗壳蒜进行初加工

3、初加工后的优质栗壳蒜

4、腌制甜大蒜的加工厂房

5、工人正在用传统的工具对新腌制的甜大蒜进行翻缸,确保每一个泡制的甜大蒜都能充分得到浸泡发酵

6、蒲缥甜大蒜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王惠云正在熟练的进行腌制加工

7、土制红糖是甜大蒜腌制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8、严格卫生的无菌煮料车间是确保甜大蒜口感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9、腌制成熟的蒲缥甜大蒜成品,色泽金红,甜美爽脆

10、包装好待售的甜大蒜成品

11、蒲缥“王吉美和号”具有特色包装的成品甜大蒜成为最佳“伴手礼”的新宠

隆阳区文化馆

图:苏新、范南丹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