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国的邻国,但日本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并不是那么友好,对中国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在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策动了著名的“”事变,向中国东北的驻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之后日本又在年1月在上海挑起事端,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年又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最终我们都知道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那么,这日本侵略者主动挑起的战争,中国是如何应对的呢?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又是如何进行抗战的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抗日战争的发生始末以及它的战争惨烈状况和意义。希望大家能够从中了解到真实的战争和其背后的故事,不被现在美化的抗日神剧本所误导。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侵略中国有着深刻的根源,它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由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悬殊差距以及在30年代国际社会对日本实行绥靖主义纵容日本所造成的恶果。
日本侵华的根源
第一,日本从年明治维新以来,它所实行的国策就是“富国强兵”,走对外扩张的道路。具体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到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这个纲领就要求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着重大的利益关系,要对这一地区负起特别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侵占这一地区。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满蒙就已经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既定目标。第二,同时还与中日的历史地理因素有关,中日两国是邻国,隔海相望。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人口还比较多,这就使得日本有着对外扩张的思想;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密度没有日本大,所以近代日本一直认为中国是一块肥肉。
九一八事变
第三,就是近代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非常悬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综合国力大大拉开了与中国的距离。近代中国政治四分五裂而且经济发展缓慢远远不及日本,特别是军事力量更加落后。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海军才刚刚重新起步,空军几乎没有,陆军武器装备远远落后日本,这就使得日本敢于发动对中国的侵略。第四,30年代的国际关系英、美在东亚对日本实行绥靖主义,也纵容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在一战之后苏俄成长发展壮大,到30年代当法西斯泛滥以后,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和亚洲的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英美总是想把法西斯祸水东引,打压苏联。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逐步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日本侵华的开始与中国的应对正是前面这些原因共同推动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发动对华侵略。日本开始侵华的第一步是便是著名的“”事变,向中国东北的驻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全境。在侵占东北后面临着中国的外交抗议以及国联对它侵占东北事件的调查,为了使它侵占东北成为既定的事实就扶持了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是在日军扶持下的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将领
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际社会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之下,专门派出了调查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调查,日本还为此退出了国联。为了转移国际对它侵占东北事件的视线,日本决定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在年1月28日,又发动对上海的进攻。这次进攻并不是想侵占淞沪地区而是为了转移国际视线的压力,最终国民政府经英国公使的调停与日军进行谈判,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日本取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力。
随后日本就放开手脚,以东北为基地开始大肆地扩张,开始侵犯热河和察哈尔。在年1月日军侵占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山海关,然后又占领了承德,对察哈尔发动进攻。这时的蒋介石正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所以对日军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派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军签订协定,协定将长城以南一些地方划分为非武装地带事实上承认了日军所侵占的热河,长城以北中国所有的领土,使华北暴露在日军之下。
淞沪停战协定
这之后日本就开始策划把华北五省变为它的殖民地。年,日本就具体的开始策划华北事变。首先派特务潜伏到平津一带制造一系列的事件,如暗杀自己在日租界的日本报纸社长来借口这是中国抗日的体现,迫使国民政府镇压华北的抗日力量,削弱了国民政府对华北的控制力。随后日本又积极策动华北的五省独立,扶持傀儡政权。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使得华北混乱,事实上已经处在了日本的掌控之下,华北名存实亡。
面对日本的逐步侵略,国民党国民政府总体上是向抗日开始做准备的。对日本的局部侵华国民政府总体上是不抵抗,认为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第一要务是剿匪,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虽然在军事上不抵抗但在外交上实行了坚定的抗议,从外交层面否定日本所改变的中国领土现状,同时争取国际声援。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一些具体的行政在政治上的应对,特别是在华北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保住了中央名义上对华北的控制。
随着日本侵华的扩大加剧,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政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年11月国民党“五大”上,蒋介石发表了一个对外关系的演说,表面了国民党开始转向抗日的心理态度。年7月,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捍卫领土主权,准备抗日的号召。国民党开始积极做抗日准备:整编全国陆军,扩建空军和海军;构建陆地国防工事,整理江防、海防要塞;制定国防规划,划分国防区域。
国军精锐部队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日本的侵略也开始做了应对。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就通电全国主张抗日但并没有降低它的革命诉求,抗日与革命并举。到年发生了变化,在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停止阶级斗争和土地革命,积极联合抗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日本侵华的全面爆发与抗日战争的现实日本到年基本上完成了全面侵华的准备。年7月7日,当时驻丰台的日军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县城进行演习,遭到拒绝。到了晚上,日本以失踪一名士兵为借口还造谣说听见中国军队驻地有枪声,强行要求进入遭到拒绝,由此日军开始向宛平县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自此日军就开始了对中国全面的侵略战争。很快日本就增兵40万人对中国的平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占领了平津。以平津为基地进一步的从南从北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也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北平沦陷
而抗日战争是一个工业国家对一个农业国家的全面碾压的战争。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就以一个战役为麻雀给大家剖析一下其中残酷的现实。年10月25日,日军冈崎大队长率多人冲入山西省黎城县东南的黄崖洞外严重威胁八路军在黄崖洞的兵工厂的安全。对于这只孤军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的日军,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决定调集优势兵力将之歼灭。
八路军调集了多个主力部队总兵力超过2万人将冈崎大队关家垴地区。2万对战,八路军的兵力是日军的40倍。从表面的兵力对比来看,八路军具有绝对数量优势按理来说可以很轻松地歼灭这股日军。但战斗打响后却事与愿违,八路军从10月29日发起总攻连续打了两天两夜仍然没有占领日军的阵地,八路军的几个团也损失惨重,八路军的指挥官们开始犹豫了。
先是旅旅长陈赓向彭德怀提出放日军出包围圈之后连师师长刘伯承也向彭德怀提议放弃继续进攻冈崎大队,在我军的战史上一线指挥员向总指挥提议放弃进攻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这足以说明八路军部队伤亡有多惨重。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彭德怀却发了脾气要求继续进攻,因为彭德怀的坚持,刘伯承与陈赓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组织进攻。为了拿下关家垴,彭德怀甚至把总部直属的特务团都拉出去战斗,最后又打了一天一夜还是无法全歼冈崎大队。
冈崎大队
11月1日,日军派遣的增援部队在大量飞机的掩护下逐渐靠近关家垴,八路军被迫撤离。关家垴战役八路军重创了冈崎大队消灭日军人,其最高指挥官也被打死,但是却未能完成全歼对方的目标,八路军死伤上千人,负责主攻部队基本都被打残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战斗力。此次战役对后来的敌后抗战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彭德怀的构想很简单。在年,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的扫荡一般是以一个日军大队为一路。如果八路军能够全歼敌军会让日军意识到一个大队的日军围剿是不够的,未来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就只能每路分兵使用比一个大队更大的部队,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八路军的运动。这就是关家垴战役虽然伤亡惨重,彭总也要坚持全歼冈崎大队的原因,可惜八路军拼尽全力也没实现全歼的目标。所以在这次战役之后日军对根据地扫荡就放心分兵,多次以少量部队寻找我军主力作战,给敌后抗日战争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战役中的八路军士兵
那么,关家垴战役八路军集中了超过对方几十倍的兵力为什么就是不能吃掉他们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农业国军队与一个工业国军队综合实力差距太大了。以至于八路军40倍的人数优势都无法弥补这个综合实力的差距。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各个方面全面超越中国军队。而这里的中国军队还有不同的装备待遇条件,由于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颇受国民党政府歧视,所以八路军装备与待遇比国民党正规军还要差得多,与日军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来看单兵装具,日军单兵装具涵盖了一名士兵在战场上方方面面的需求,作战保障方面有装满弹药的弹药盒、地图等;生活保障方面如军用水壶、饭盒等;被服方面如绑腿、护腿、雨披等;实用工具方面如步兵锹、镰刀、手斧、军镐等。而八路军不但单兵装具基本为0而且最基本的物资与日军差距也甚大。就算是基本的作战武器八路军也严重不足,抗战初期八路军武器极度匮乏以师为例,基本上每4.2人才拥有1支枪到年2月,中央军委发布指示要求八路军必须保证人枪比至少5:1,6月再次要求华北地区的部队至少保证人枪比例4:1。年3月左右,八路军共有人员35万9千多人但是各种马、步枪支只有支、轻重机枪挺、掷弹筒支、迫击炮门,人枪比例大概是4:1。
日军装备
同时弹药也很缺乏,年3月18日军队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八路军现存的弹药:步枪弹1843颗、手枪弹颗、自动步枪弹颗,各类子弹共计万9千颗、手榴弹颗,各类弹药合计万2千颗。35万的八路军却只有万发子弹,人均才6发,4个人才拥有一杆枪。而日军光是单兵装具就可以保证每名士兵携带发弹药。
在后勤保障上,八路军与日军差距更是巨大。以伙食供应为例,日军在战争前期和中期依靠在占领区的残酷压榨和掠夺一直有比较稳定的食物供应。日军战时的伙食的供应标准是国民政府的1.6倍的精米还有熏肉、鸡蛋、盐渍和酱菜。而国民党正规军在抗战时规定每人供应9两米,副食与肉类供应基本为0,就这么少的供应还有各级军官盘剥。而八路军的伙食供应还比国军好一点。年初,随着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发展,八路军的日常供应标准为:每人每天小米1.5斤、油、盐、肉等都是3钱、菜1斤。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
这就影响了士兵的作战能力无法与日军相比。在与日军白刃战中体现最为明显,根据抗日老兵的回忆描述,在白刃战中至少要3名中国士兵才打得过一个日本兵。所以关家垴战役其40倍与敌的兵力仍然不能全歼对手,其蕴含的真相是非常残酷的。日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提前构筑了坚固的阵地而且训练有素以逸待劳,地势险要。八路军只能靠填人命式冲锋。
日军的伙食
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水平的差距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农业国与一个工业国综合国力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每一个环节都考验一个国家的基础实力,每一个环节的差距最后在战场上都需要无数人命和鲜血来填补,所以请大家不要被那些光鲜的抗日剧所影响,真实的抗日战争是非常残酷血腥的,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与日军的作战长期保持着10:1以上交换比。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日军阵亡大致是40万人而中国军队则是万以上,另外还有3万平民死伤,在就是抗日战争血淋淋的事实。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年8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因为跟抗战胜利密切相关的几件大事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年8月,苏联在结束欧洲战争三个月之后履行诺言宣布对日宣战,派大军攻入东北;美国在苏联对日宣战前后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中国军队也在这一时期前后对日军发起大规模的反击,日本走到了穷途末路。
苏联出兵东北
在苏联对日宣战前一两天,日本还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日本与中国、美国的战争,但苏联给了它一懵棍。到8月13、14日尽管还有一些日本军国主义死硬者鼓吹但整个日本统治阶级已经打不下去了。8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太平洋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了投降书。中国6年局部抗战和8年全面抗战终于赢得了彻底地胜利。
中国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收复了在全面抗战之前被日本侵占的土地,收复了甲午战败丢失的台湾、澎湖。中国用浴血抗战赢得了大国地位。年1月,26个国家联合发表反法西斯同盟宣言,中国作为和英国、美国、苏联平起平坐的四个领衔国家发表这个宣言。年联合国宣告成立,中国又成为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是把二战之前日本所具有的东亚乃至世界的强国地位取代了。这是我们抗战巨大的一个意义所在。
联合国成立
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东方战场之一,中国军队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的对日作战,苏联的抗战都有很大的帮助。罗斯福就曾说过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战,那几百万日本军队就会压到我们的战线上。而日本也很清楚,在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海军侵占了东南亚,但海军胃口很大,还要在南面夺取澳大利亚,西面夺取印度。日本陆军就提出按照海军的算法还需要提供大约16个师团而这16个师团都放在了中国战场上。
同样对于苏联战场我们的贡献也很大。正是应该苏联得到日本放弃北进坚持南进中国的情报,才让斯大林把在西伯利亚的精锐部队调回莫斯科从而顶住了德军的攻势并进而发起反攻。而日军之所以放弃北进的计划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在远东也保持了相当一部分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战场有效地牵制了日军,让日军缺乏足够的军队北进。
最后我们要总结抗战为什么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第一,如果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中国军队作战中国的老百姓袖手旁观那么这次的抗战就是全民族投入的抗战。正如蒋介石所说:“无分男女、无分老幼,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大的牺牲投入到这场对日作战,也让日本企图征服中国的迷梦彻底地破灭。”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当了中流砥柱。第二,是在于我们有一套正确的抗日战略。持久战国共双方都认同,战场与战场的配合、作战形式的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给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正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我们才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