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都有代表的特色美食,或是大餐大菜或是街边小食,是一地传统文化的体现,川鲁粤淮扬,各具特色。有那么一座城市,历史也算悠久,地位也算不低,可惜当地的美食就像城市的名字一样,在全国没有什么存在感,九河下梢天津卫,因卫所而设立,因南征而得名的一座城市。
要说天津的美食,就要先从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谈起,燕王扫北以及后来的南征清君侧(其实是削藩作乱罢了)天津卫所初建为军镇,后来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以后奉旨率军进京封赏又将淮军安置在了天津地区,天津得到了一次充实居民的发展机会,并逐渐形成了南方、中原人聚集到了这座北方城市,也带来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既包容南北东西还逐渐形成当地的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就是物产资源,天津的区位说简单就是河通着海,海连着河的地势,既有丰富的渤海湾海鲜还有潮白河、运河、海河出产的淡水鱼虾蟹。南来北往的聚集人群带来了各地的口味习惯,结合天津当地的物产资源,汇聚“河海双鲜”的津菜体系。
真正使天津城得以发展的时期还是民国初年的乱世,自从袁大总统死后,民国初年的总统、总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造就了一群下野的民国“大佬”,北京无容身之地又不愿远离政治中心,就来到了天津定居进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加之八国联军进北京后遗留的租借齐聚天津带来的西方文化冲击,多种文化、多方移民造就了天津城这个本地融合性质的城市文化底蕴,说白了就是一个历史的“大杂烩文化”相互冲抵、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沉淀。
当年有句厨子圈的老话是这样说的,“北京学艺、天津验活、上海挣银子”,可见当时天津城的餐饮文化发展也是具有地位的,比较著名的有老字号就有登瀛楼、正阳春、起士林、利顺德等等。
然而这些老饭店正式因为天津城外来移民的色彩确实浓厚,他们并不能真正代表天津当地美食特点。在繁花锦簇的灯光下最不该别忽略的是劳动人民最为最大多数食客追捧的美食才是这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一、水馅包子
提到天津包子,大家会想到“天津狗不理”,曾经确实是能够代表天津的地方美食,现今也就只能说有些走味儿了,而今天谈到的天津包子,从制作手法上应该准确地成为“水馅包子”,半发面的皮包裹着馅料,一咬满嘴油,油厚而不腻,浓浓的酱香味道,这才是天津包子本来的特色,你可以找找天津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老胜香”、“张记”这类的品牌包子铺还是其他不知名的小包子铺,只要饭点人比较多你就去吧,准没错,一碗绿豆洗碗,三两包子(不要计较是不是三个包子一两重,肯定超分量了,但是天津人叫惯了就是一两三个包子),再来点儿小酱菜,必须美美的满足感。
二、老豆腐、“嘎巴菜”、炸果子配虾酱
天津的早点很硬壳,酱香咸鲜口味的稠卤浇在嫩豆腐上,再撒些麻酱汁跟花椒油、辣子油,这一碗“老豆腐”那叫一个香满口;绿豆面的煎饼切成丝在素油汆的稠卤中烫软乎了,伴上稠卤、麻酱汁、酱豆腐水、蒜汁、辣椒油,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津“嘎巴菜”,配上“棒槌果子”,确实是果子,油炸的长条发面,炸出来油乎乎的脆爽口感,沾点儿虾皮发酵制成的咸鲜虾酱,一天之计在于晨不过如此吧。
三、天津打卤面
北方的面条多种多样,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而天津的打卤面就淹没在那些驰名的苗条中,天津的打卤面,重点在卤,花菜、木耳、香干、肉片、虾仁、鸡蛋等等,花椒大料宽油炒香,所有的食材下锅煸炒,酱油烹香,高汤炖煮,淀粉调稠起锅。一般家庭吃打卤面,加上点儿黄瓜丝、豆芽菜,再炒个糖醋面筋丝,配个炒鸡蛋,完美的一餐。哪家嫁闺女娶媳妇的,中午也是一顿打卤面,配上清炒虾仁、糖醋面筋丝、炒鸡蛋、炒合菜等四个热菜;加上菜心拌蜇皮(白菜心切丝、海蜇皮切丝)、拌三丝(粉丝、黄瓜丝、火腿丝)、酱货(火腿片、猪头肉、猪耳朵等)拼盘、炸河鱼(凉菜随便配)等四个凉菜,再加上三鲜卤和菜码(黄瓜条、豆芽菜、红粉皮儿、白菜丝、胡萝卜丝)拼盘,这就是一顿开席的喜面。
四、天津炒菜
属于天津的炒菜包括独面筋(面筋是天津本地的一种发面油炸的脆皮面泡)、炒合菜(木耳、豆芽菜、鸡蛋、韭菜、香干丝)、肉末豆腐、红烧鲤鱼、炖肉烩白菜等,看着简单其实都是下饭菜,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食材或者精细的做法技巧,可能家里常做饭的老爷们或者家庭主妇都能比饭店的厨子做的好吃。
五、天津炖菜
天津的炖菜,这个炖其实不是很准确,这里也要包括熬的烹饪方式,最常见的一道菜,是家熬杂鱼,宽油炝锅,花椒大料炸出香味,各种半大半小的河鱼、海鱼粘上干面粉进油锅煎制两面金黄,加入酱油、甜面酱、甜醋、料酒、糖、盐等调料还有生命的源泉,盖上锅盖,大火熬制收汁,就着贴饽饽(棒子面参合点黄豆面),还有小葱沾着熬鱼的汤汁,这叫一个美味;除此之外,天津这边还有回民的炖牛肉、炖羊蝎子,老百姓平时的炖排骨,炖猪肉、肘子、炖水库大鲤鱼等等都是以酱油、面酱、酱豆腐等等佐料炖煮的家常好菜。
六、煎饼果子
不得不提天津绿豆面的煎饼果子,羊骨棒子熬汤混合绿豆面、磕两个鸡蛋摊成薄饼,夹上新炸的棒槌果子或者果篦(双层的北京薄脆吧,生发面皮下油锅时折成双层,炸出来又薄又脆),再抹上甜面酱、辣椒油(个人觉得抹酱豆腐汁都属于歪门邪道,何况还要夹其他的东西),要生葱就再撒上一把小葱花,要熟葱就在摊面皮的时候正面摊鸡蛋后撒上一把葱花,等薄饼反面后葱花也就跟着裹进鸡蛋里输了,咬一口层次分明的软、糯、脆、酱、香,吃吧,倍儿美。
七、大饼夹不了一切
天津人讲的大饼一般是指死面饼,正常和面不加发酵粉,赶成稍微薄点的面片,抹上油撒上椒盐拧成剂子,在赶成圆形面饼,锅底抹上薄油,反复烙饼,烙出来的大饼必须有面有心,俗成分层,鸡蛋要炒,河虾要炸,火腿肠子切成片,再拌个黄瓜凉菜,熬锅绿豆稀饭(绿豆跟大米),吃去吧,经济又实惠,好吃还不贵。
天津人的饮食传统是重早餐,虽然品种不是很多,但能保证一周之内每天早晨吃得不重样,介绍的几种特色美食并不全,还有面茶、鸡蛋荷包(果子的一类)、馄饨(云吞,两者馅料量的多少的区别)、冬瓜丸子汤、卷圈
等等。不过,随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之生活压力也大节奏也快,大家都开始重视晚饭了,食材也由普通变得丰富,网络时代美食文化的传播范围广而快,也更加为晚饭的菜色增添了不少花样。
但天津的美食特色或者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其实说白了,就是保留了历史沿革下来的“穷人”美食,纵观天津建城史无论是著名历史人物、富商巨贾还是外来文化侵袭,毕竟是金字塔的上层少数,而真正代表当地传统特色的美食文化还是在民间并得以流传下来,天津出“匠人”,说的直白一些也还是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挣的钱少,还需要力气去挣钱,必然只能从“嘴上”省钱还要保持体力,怎么办,体现在饮食上,只能将便宜的食材做的近似于肉食,偏重于热量要高,而且口味还要好吃,就要从调料上想办法,所以天津人的味道,“酱香微甜”准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哏儿都”都快成天津的代称了,其实这不是什么褒义词,苦中作乐罢了,就像相声作为天津的另一张名片,两个人靠嘴把大家哄高兴了就能挣到饭钱,成本不高,效果不错,却难能成为大雅艺术,这既是天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