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生活谱新篇宿迁网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土专家”花地管理忙

宿迁网讯(记者孙军贤通讯员沈晶晶朱丛)2月19日上午,宿豫区曹集乡曹家集社区居民刘培长在花地里忙碌着。有居民打趣道:“他呀,整天迷在金银花地里,快成‘花痴’了。”

今年45岁的刘培长,种了两年金银花,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亩均收益远超其他种植户,不仅脱了贫,还大步走上了小康路。

刘培长说,自己成功是因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来自山东九间棚集团的技术人员,一个是书本。

每次技术员来指导栽植金银花,刘培长总是早早来到现场,专心听技术员讲解,技术员走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社区农家书屋,从书本里找答案。

年,在自家3亩多地基础上,刘培长又以每亩元的价格承包了7亩多地,成了社区里的金银花种植大户。

刘培长一门心思扑在金银花地里。夏天热,也是除草的关键时期,他就带一瓶开水,拿上几张煎饼,饿了,吃几口煎饼,困了,就伴花而眠。

在刘培长的精心培育下,去年他家的金银花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这在当地的种植户里是数一数二的。眼看着刘培长的金银花大丰收,社区不少金银花种植户打心眼里佩服他。凭着钻研劲儿,他成了居民们眼里的“土专家”。大伙遇到金银花种植方面的问题,都爱跑来向他请教。

年元旦刚过,刘培长多了一件差事,社区干部找到他,要他把种植经验给居民们传授一下。从那以后,他利用社区文明实践站的讲堂,多次向大家讲授栽植管理经验。有的时候,看到他在田里干活,居民就跑过来取经,他会手把手教居民剪枝、除草、施肥等技术。

如今,像刘培长一样栽植金银花的农户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曹家集社区已栽植金银花亩,吸纳近户农户参与。每年5月初摘花的时候,周边乡镇近千户群众过来帮忙采摘,每天人均收入一两百元,还管吃管住。小小金银花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花”。

春节生活别样甜

宿迁网讯(记者杨芹)春节生活继承了传统文化特色,也融入了现代生活观念。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记者采访了几户人家,看他们春节里的便捷生活、幸福生活。

姜继民在拉二胡

说到新春佳节,春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各式各样的春晚活动充实着群众的精神生活。从央视到省电视台、从大城市到美丽乡村,不同的节目内容传递着的各式各样的快乐。2月14日,正月初三,春晚的“风”也刮进了宿城区支口街道姜家人的院子里。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节目一开始,62岁的姜继民带着孙女一起拉二胡,一首在中国大地传唱了很多年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悠扬旋律在家里飘荡。

姜继民是个文艺爱好者,40多年前就喜欢上了二胡,并且一直坚持学习,不断练习。如今,为了陪孙女学习二胡,又系统地安排了学习计划,让音乐演奏的快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姜家人。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二胡声似乎还在耳畔,姜继民的外孙赵轩明一家三口为大家又带来了一段精彩的绕口令,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外公,我们学校放假的时候,给我们讲了文明新风过大年的事,其中就强调了压岁钱不变味呢!”赵轩明说。其实,早在春节前,姜继民就从各种网络宣传上得知这一消息。为此,今年的压岁钱,他们还精心准备了一番。每个红包不超过元,挂在一株桂花树上,每个人表演完节目以后,就可以去桂花树上摘红包。这种新的红包发放方式,不仅活跃了家庭过节的快乐氛围,也传扬文明新风精神。

“时代变了!‘春晚’都是拿着看的!”说这句话的人,是沭阳县章集街道的几名居民。

2月17日上午,在章集街道,60多岁的毛善霞和王士兰等居民坐在一起,人手拿着一个手机,回看年春晚节目。“春晚上,《年三十的歌》这个节目我非常喜欢看,这些歌曲我都很熟悉,又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有意思!”毛善霞说。

网络时代带来的改变还有很多。“春雨贵如油啊!所以年后这几天,我们都在看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就盼着一场雨来给麦子施肥哦!”王士兰说,现在出门穿多少衣服、网红美食怎么做、抖音上有什么新奇特节目等,她和大伙都是从网络上获取的,通过网络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幸福感很强啊!

执勤交警的责任担当

宿迁网讯(记者张云通讯员陈晓)2月14日,大年初三,宿迁市区金鹰宝龙商业圈十分热闹,周边道路时常出现拥堵现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巡逻二中队中队长赵东风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刻。

“特别是宝龙城市广场周边,过年时道路人流、车流集聚,很容易造成车多缓行。”赵东风说,每天从早上7点起,他就带领民警辅警奔忙在宝龙城市广场周边各拥堵点,劝导违停车辆,疏导交通,处理事故,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

赵东风在献血

14日,在值勤时,赵东风听说市中心血站血液供应紧张,在执勤间隙,他主动来到宝龙城市广场献血点无偿献血,献了毫升血后,他立即又投入到工作中,直至晚上10点才返回家中。

从警25年,赵东风就这样日复一日忙碌着,他说:“每天在路面执勤,时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作为一名交警,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伸出援手,是举手之劳!”

赵东风口中的“举手之劳”,包括深夜在路边救助昏迷倒地的老人,在浓烟滚滚的火场中救出拾荒者,在古黄河岸边奋不顾身救起轻生者,在车流中争分夺秒为伤者打通“生命通道”......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

陆家酱园香飘万家

宿迁网讯(记者汪学飞通讯员陈福迎)百姓生活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位于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的陆家酱园已经做了三代近百年的酱醋。

2月17日,记者采访了陆家酱园第三代传承人陆敬太,听他讲述了如何把陆家酱园发展壮大的故事。陆敬太今年60岁,偏瘦身材,口才很好,说起陆家酱醋的工艺头头是道。陆家酱醋制作工艺很讲究,从选料、蒸料、制曲、发酵、化验、灭菌、灌装多个流程入手,将南方烹饪的“甜”味与北方烹饪的“咸鲜”完美融合,甜咸适口,酱香浓厚。

皂河陆家酱油酿造技艺成为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家酱园就在皂河镇街道上,走进院子,一股浓郁的酱醋香味扑鼻而来。几十口直径超过一米的大缸摆在院子里。“这是酱油发酵程序。”陆敬太介绍,陆家酱油一直坚持采用传统的“晒、露”发酵工艺,白天太阳晒,晚上露水露,发酵满6个月,才能保证酱油的质量和味道。

院子后面是灌装车间。几名工人正在操作机器,把灭过菌的酱油灌入瓶中,贴上商标。

生产基地里还有几个大池子,是用来腌制大头菜的。据说每个池子可以腌制5万公斤大头菜。

陆敬太介绍,陆家酱园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平方米,用工十来个人,都是当地人。年前忙的时候,家里三辆货车送货都忙不过来。

陆家酱园历史悠久。从陆敬太记事开始,他家在皂河街就有酱醋作坊,他爷爷生产散装酱醋,主要供应皂河街本地市场。

到他父亲的时候,酱醋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家里大缸就有五六十口。

30年前,陆敬太从父亲手中接手陆家酱园。他一直努力把家族产业做大做强。他注册了皂河牌商标,对品牌进行保护;他提升了包装档次,延长陆家酱醋保存时间;几年前,在做酱醋的基础上,他又开发出酱豆、五香大头菜、萝卜干、黑咸菜等一系列酱菜产品,很受顾客欢迎。

年,皂河陆家酱油酿造技艺被收入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陆敬太流转了50亩土地,种小麦、黄豆、大头菜等,有了这些原材料,控制了成本。他在市区南菜市开了一家批发门市,慢慢打开了市区市场。随后,他继续向周边拓展市场。现在,陆家酱醋、酱菜已经卖到了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市场。

陆敬太有两个打算,一是开拓网上销售渠道,通过网店把陆家酱菜卖到全国;二是自己逐步放手,让儿女挑起产销大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