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得了皇宫餐桌,下得了百姓碗间,那是景阳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m.39.net/pf/a_4518425.html

景阳观不是武松打虎的景阳岗,也不是道士修仙的道观,那是杭州上城区御街上的老字号酱菜馆。要问卖酱菜的为啥取这样一个店名?那要追溯到百年前,一个名叫寿达清的诸暨人,怀揣个银元,乘船来到杭州,在荐桥直街(今清泰街)佑圣观巷口落脚开店。

寿达清有做酱菜的本事,他十三岁在诸暨一家酿造厂当学徒。三年满师后,学得一手腌制酱菜、豆制品的好手艺。满师后按规矩给要给酿造厂做三年,叫做“谢师”。寿达清手艺好,二十岁时就受聘留在这家酿造厂当腌制作场腌制手艺的“老大”。二十六岁时,他想出去闯世界,也凭借有了点积蓄,辞职离开了那家厂,只身渡江(浦阳江和钱塘江)来到杭州开店。

酱菜、咸菜这一类,虽然只是个佐餐的小行当。但是,杭州人喜欢呀,杭州人有早上吃泡饭的习惯,就是用晚上的剩饭加点水烧滚就成。早餐泡饭用点鲜爽的小酱菜下饭,唇舌之间那美美的口感,吃了还让人回味。所以说,做生意还要做对的行业,酱菜虽小,消费人群多呀。不过取店名,让寿达清费思忖。他文化不高,生意人的敏感与嗅觉还是强的,他打听到上海有家紫阳观的酱菜店生意极好,便移用过来,改了一个字,就成了他开店的招牌:“景阳观”。

“景阳观”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开业的,在年11月,迁入杭州河坊街的,那时候,它已被另一家百年老字号万隆兼并,万隆是“景阳观”的唯一股东。现在的店面是二层楼建筑,平面在拐角处呈圆弧形,立面呈灰白色。中间是一幅鲜亮的黄色矩形匾额,匾内凸镌“景阳观”三个金色大字。沿街主立面为西洋风格,外形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整个外立面采用花岗岩,给人以坚固和豪华的感觉。二层立面有对称的中式木门,门前设一向外悬挑的阳台。门窗上方雕嵌契形拱顶石,壁柱与墙门均有浮雕花式。

“景阳观”在百年的时光轴上发生过很多故事,开始时景阳观以销售自制酱菜、腐乳为业,前店后坊,做出名气,业务量大后,聘雇绍兴技工制作各式越味酱菜、腐乳,较有名的有双插瓜、甜乳黄瓜、八宝什锦菜、糟油箩卜、蜜枣箩卜、开洋腐乳、桂花腐乳等10多个品种。最让它扬名的是大清朝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诸宫后妃们都把“景阳观”酱菜,当作每天早晨必备的佐菜,成为了贡品。

来自网络

景阳观的酱菜走红北京城,据说与清末时杭州人在京城的一个最大的官员王文韶有关。王文韶(-),字夔石,清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咸丰进士,同治十年()署湖南巡抚,光绪十五年()升云贵总督。历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

来自网络

王文韶为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元老,是晚清光绪年间唯一的一位杭州“宰相”。当时,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朝廷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党派——“帝”党与“后”党。在清政府朝廷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在他人苦于周旋难以立足的情况下,而王文韶却左右逢源,同时被两党认可,并且官运亨通,足可见他为官的智慧和能耐。当然,他推荐的杭州景阳观的酱菜,非常受皇宫人氏喜欢。

大清朝这一页翻过去,到了民国抗战爆发前夕,景阳观就已经与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四美、济宁玉堂一起,被誉为全国著名四大酱菜。景阳观后来还经营起宁波的醉蟹、泥螺、虾子和杭州的酱鸭、酱猪头、桂花梅酱、酱油、各种露酒等应季酱制品、调味品、礼酒以及各地风味酱菜。品种之多,品位之全,有东咸西酸,南甜北辣的美誉。

时至今日,尽管淘宝上可以买到天南海北的酱菜,但是,还有不少吃着景阳观酱菜长大的老杭州还是喜欢亲自到景阳观购买自己喜爱的酱菜,还喜好着这一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