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文章:
长大的地方是个古镇,历史上曾是个车水马龙的交通要塞,诗经中“蔽芾甘棠”的所在。古镇隶属扬州,本来就是个人间富贵地,淮扬菜名扬天下,小吃名点数不胜数。
现在生活的城市也是个自古不缺人间享乐的地界,以至于我无论去哪里,时间长了都免不了要惦记起水西门鸭子、七家湾的锅贴、鸭血粉丝汤和尹氏汤包,当然,还有馄饨,汪家的。
江浙一带小馄饨是很常见的食品,薄皮少馅汤鲜,有一年去泰山,在山脚下的一个小面馆里要了一碗“馄饨”,端上来一看立刻吐槽“这哪里是馄饨分明是面团!”,被同伴白眼说我在江南养刁了胃口。
一方水土,成就是就是一个到死也改不了的胃口。
南京的小馄饨很好,不一定非要去汪家排队等那一碗,有时候寻常巷陌走进一家脏兮兮的小店都会有惊喜。南京的馄饨汤底是清的,老板事先在碗里放上葱末、榨菜末、虾皮和一小勺猪板油(一定要是猪板油,换成香油就完全变味了),馄饨在水里滚一个开就起锅,跟煮馄饨的水一起浇进碗里,问一声“啊要辣油啊”,整个世界都觉得跟着热气腾腾的小馄饨鲜活起来。很多年前我刚到南京的时候,每天要很早出门上班,常常在冬天的早晨坐在路边的小凳上“喝馄饨”,一碗下肚所有的寒意都消散了,吃饱了,就不会觉得生活辛苦。
然而还有一种小馄饨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放不下的,就是扬州独有的虾籽馄饨,我叫它“红汤馄饨”。
我生活的小镇老街上有一家叫“由申”的小面馆,头脸极破旧,但那时候逢周日我常常跟小伙伴跑去吃馄饨;学校门口也有一家,在总是觉得饿的青春期,放学一定是先跑去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才回家写作业的。两家店卖的,都是这种红汤馄饨。
馄饨都是大同小异的,薄如婵翼的面皮中心挑进一点鲜肉馅,考究一些的会在肉馅里剁一些新鲜河虾的虾仁,加米葱和姜末拌了,一定不能放大葱啊!这种馄饨不用费心折啊捏啊,用掌心稍稍用力一裹即可,精致透明。
扬州的虾籽馄饨关键在汤底,有情怀的老板会用久经熬煮的骨头汤,下锅即熟的小馄饨捞出放进汤碗里,加生抽、撒虾籽,正式吃的时候我喜欢加炸好的辣椒油和白胡椒粉,有时候馄饨量太大吃不完,但是汤是一定要喝光的,配上一碟“三和四美”的酱菜,再来一份烫干丝,有这样的早餐,真的就是“不辞长作广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