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香脆嫩,不一般的京菜名品,佐餐绝对算是

白癜风治愈的方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炒黄瓜酱是清代宫廷风味名菜,由来已久。相传清朝初年,清兵进攻中原,战事异常频繁。当时士兵往往来不及搭灶做饭,就把生肉用火烧热,切成小方丁,随身携带,吃时,掺一些青菜,用酱拌食。清王朝统一天下后,满族人依然喜爱食这种菜。后来,清宫御膳房的厨师就将此菜加以改进,把拌改为炒,使这道菜更有滋味了。厨师还按季节不同,分别制出炒胡萝卜酱炒豌豆酱、炒棒子酱。以后一直成为清宫中的家常菜,流传至今,号称四大酱,与四大抓齐名。

其实用生菜生酱佐饭早就是我国东北地区满族同胞的民间习俗,是他们四季不可或缺之物。说起缘由,则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大力倡导“以酱代菜”来强化军队给养有关。当年努尔哈赤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统一了满族本来各自为王的部族,使得军事实力大增。鉴于当时大明天下风雨飘摇的形势,便不失时机地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以图天下。满族士兵长驱入关,其行军之艰苦和劳顿之大,必然影响士气。身为主帅的努尔哈赤深知鼓舞士兵最重要的一招,便是保障大军饮食。军中缺盐是大忌,它会使士兵体力虚弱,削弱战斗力。为此,努尔哈赤一再下令,各级将领务必在行军途中,向民间广为征集豆酱之类的食物,晒成酱坯后随军携带。士兵餐食必须有盐,无盐则以酱代之,即使加入少许烧些野菜,也可促进食欲。果然,这种措施成效很大。军粮充裕了,生酱生菜佐餐有保证,整体征战力也明显地提高。

此后,清兵入关,当年军中食酱习俗亦沿袭下来,即使是御膳饮食,也不得缺少生酱生菜。此举再广泛流传到民间,有力地影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使生酱生菜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据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数十年,日夜操劳,御膳房大厨们担心老佛爷生食酱菜会坏了身体,便想出既不违背清太祖以来的祖训定规,又能让太后乐于接受的办法,那就是别具风味的系列炒酱菜肴。诸如炒黄瓜酱、炒榛子酱、炒豌豆酱、炒胡萝卜酱等等,慈禧太后每天一小碟,变换着口味享用,久吃不厌。

黄瓜又名胡瓜,原产印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品种亦多。呈圆筒形或棒形,色绿或黄白、瓜上有刺,味清香、质脆嫩,水分多含96%左右,药性甘、寒无毒,有清热利水,解毒消炎之功用。

“炒黄瓜酱”做法很简单,先把黄瓜洗干净,选用尾部籽少的段切成6至7毫米见方的丁,用盐拌匀,把黄瓜里水分腌出,再把瘦猪肉切成6毫米见方的丁;然后把炒锅放大火上,烧热后放进熟猪油,随之放进切好的瘦肉丁煸炒。等炒出肉丁里的水分,锅里响声加大时便改用小火,待响声渐小时,肉内水分已尽,再改用旺火,炒至肉色由深变浅时,即放进葱、姜、玉米粉、黄酱。待酱炒到肉中透出酱香味时,加入绍酒、味精、酱油稍炒,放进黄瓜,颠翻几下,浇上麻油即可起锅食用。

要做好这道菜,一是选料,黄瓜要选用春黄瓜,此时的黄瓜质地细嫩、味道鲜美,并带有自然特有的鲜味,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二是在翻炒的时候要不断地翻、推、搅、拌,如锅内汁干,可加入少许猪骨汤或水,以防巴锅。此菜成品呈深棕色,肉嫩酱香,黄瓜清脆,乃是一道下饭佳肴。

现今生活条件好,“炒黄瓜酱”也是京菜名品之一。做的时候更是选用上好的精瘦猪肉和嫩黄瓜,以黄面酱烹制,特别的清香脆嫩,尤其当春暖花开时节,黄瓜初上市时食用最佳,口感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