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后人能够通过书籍、网络了解到儒、道、法思想,能够认识到佛、道、儒宗教。
华夏文明,千年历史,只言片语定不能将其涵盖,而笔者今天所介绍的,便是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形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的汉族传统手艺制陶技艺——土陶文化。
陶业有年的悠久历史,世世代代皆为民间艺人所继承,而今天这位民间艺人,9岁起便开始苦练陶技,直到花甲之年仍守技艺,半月便陶出一件精品,如此精妙手艺,如今却面临失传。
土陶文化
讲起土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山东泗水县西北部的柘沟镇。柘沟镇早在春秋时期,就被鲁国作为制器作陶的坊镇,至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中最为著名的陶器便是鲁柘澄泥砚,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鲁柘澄泥砚花色繁多,有黑、酱红、灰等十几种花色,具有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发墨如油、不不渍水、不损笔等特点,在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赫赫有名,并且在后来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柘沟镇土陶艺术历史悠久,该镇土陶艺术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还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柘沟镇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包括花岗石、陶土等。
陶土原料储量大,大约13亿立方;质量好,能耐度的高温;陶土裸露在地表,容易开采。柘沟镇的陶土是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整个山东省都找不到第二处这样的陶土,使用这类陶土烧制出来的陶品,古色古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柘沟镇的陶土产业历经数千余年,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民间手艺人将这陶土技术如生儿育女般传宗接代,用双手和智慧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陶艺品,不断传播土陶文化。
制陶艺人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着如此富饶资源的柘沟镇培养出了一代代民间陶艺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心灵手巧,在这个小镇里默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一件艺术品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不得有一丝马虎,工匠精神形容这些民间艺术家丝毫不为过,土陶文化由他们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不愿逗留在柘沟镇学习制陶艺术,他们更倾向走出乡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类民间艺术已不再能吸引当代年轻人。如今,还有为数不多的民间艺术家守护着这项技术,刘敬杰便是其中一位陶土艺术的守望者。
刘敬杰的土陶技艺由家族传递,他九岁那年便开始接触土陶,跟随父亲学习,日积月累,十六岁便能拿出看家本领,从此走上陶艺人之路,这条路一走便是几十年。
刘师傅行走江湖多年,手中的本事自然是不在话下,他在一间低矮的小作坊干了几十余年也从未有过怨言,从未想过放弃,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因为环境的因素而抛下自己最为喜爱的东西,刘师傅表示,干这行这么多年了,一点儿都不觉得累,还会继续做下去的。
这就是工匠精神,十年如一日地操练着自己熟悉的技术,无怨无求,只为了这项技术和文化能够延续得更久一些。
土陶技术工艺复杂繁多,技术要求严格,制陶过程包括晒土、澄泥、制坯、弓削、成型、烧制、出窖等工序,是项彻头彻尾的技术活,刘师傅表示没有学个三五两年根本做不出什么气候。
而刘师傅在这行行走多年,制陶造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完成这项技活只需要半个月即可。早在之前,干这行的人还很多,刘师傅说完成一个陶制品只需一周时间,人多力量大。
但如今老的老,走的走,年轻的人不愿意学,老的人也已退休,只剩刘师傅和一个徒弟在坚守着阵地,精工出细活,完成一道工艺品需要用半个月的时间,但这种速度也已经非常快了,刘师傅出品,必属精品。
刘师傅所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大缸、鱼缸和花盆之类的陶品,大多数是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刘师傅制作出来的鱼缸深受养鱼族人士的喜爱,可见其工艺技术,非同凡响。
而经刘师傅之手的大缸用来腌制济宁玉堂酱菜尤为美味可口,爽口香甜,不仅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而且还远销国外。
后继乏人
如今仅剩年过半百的刘师傅和一个徒弟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操守着这份工作,每半个月便出一件陶制品,刘师傅还能坚持到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愿知道,因为如果连刘师傅也干不动了,还有人能够将刘师傅的心血继承下来吗?
殊不知,这项传承了几千年的本领,是属于中华文化的,是流传于中华文明中的,谁也不愿看到一项古老的技艺就此灰飞烟灭。
传播中华文化,传播土陶文化,是每个人的义务,虽然在如今的快餐社会和快餐文化中,想找一个适合这种陶艺的市场和喜欢这类事物的人难如登天,也许不用几十年,土陶文化就会消失于此,从此无人问津。
犹如此句: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不是离开,而是遗忘。土陶文化被遗忘,也许只能在网络上再见经民间陶艺人之手的陶艺品的容颜了,这对于一项技术而言是何其悲剧。
笔者认为,若想将此项技术继续传播下去,就必须从教育中抓起。
开发陶艺专业、传播陶艺文化、学习制陶技术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感兴趣的甚至能更为深入的探究,让芸芸学子明白这项技术是流传千年下来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让有这项天赋与爱好的学生能够学上一手好技术。
笔者有一种想法虽不切实际但依然可提的便是甚至依靠媒体或学校,给予学生走进民间寻找师傅,拜师学艺,将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别让它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碎片,带不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