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利人情怀妈妈的小酱菜

--提示:点上方"幸福监利"↑↑↑免费订阅

--传递正能量,汇聚监利思想者

--投稿请联系TEL/

妈妈的小酱菜

作者:白螺/徐晓华

空空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巧主妇不光是要会炒一手好菜,能做一手私房小酱菜也很关键。记得妈妈辈的主妇们都是每年秋冬季节都会为家里做大量酱菜的,妈妈能做各种辣酱、泡菜、辣腐乳,菜干。

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我和妈妈天天在一起过日子,她剁辣椒酱,我搬了小板凳坐在旁边陪着,她晒洋姜、萝卜干、各种干菜,我每天陪她把簸箕端进端出,然后看着她把晒好的洋姜片、萝卜干和辣酱拌到一起,装坛,然后就开始等待冬天,在寒冷的冬季,夜里饿了的时候,煮上一碗面,一碗白粥,或者开水泡一碗炒米(即炒米花),夹上几片妈妈做的腌洋姜,萝卜干,边吃边围着被子看电视,那日子真叫一个美好。

这种私房小酱菜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一碗平淡的白粥,一碗敦厚朴实的清汤面立刻变成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味。它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材料、做法,每一家的味道都不尽相同,有的清甜,有的辣中带甜,有的柔软有弹性,有的咬一口嘎嘣脆。每一种都透着一股独家密制,决不外传的私秘、亲切的感觉。在我们小时候,有一个会做一手好酱菜的妈妈是可以拿出去炫耀的,然后那些从来没吃过妈妈亲手做的酱菜的孩子,会眼巴巴的央求着你,偷偷的从家里弄一点来给他尝尝?然后,就有了一个满脸得瑟的小女生斜着眼不屑一顾的看着一群小馋猫疯抢几小片用白纸托着的酱洋姜的场景。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最好吃的小酱菜永远是自己妈妈做的那口。在后来跟妈妈分开的很多年,我一直在四处寻找那种从小习惯的味道,也去市场买腌好的洋姜,但不管怎么吃,总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而那洋姜也明显是为了节约成本,多加了糖精,透着一股偷工减料的潦草,让人失望透顶。

再吃到酱洋姜,是在老家的伯伯家,似乎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菜越来越在城市里绝迹了,只有朴实的农妇还愿意花时间细细的做它,伯伯只挑了小手指节那么大的小洋姜来和辣酱同腌,每一粒洋姜都饱满清脆,略带剁椒的辣,又有洋姜自然发酵后的清甜。我和狼同学那一次天天一到饭点儿就围着伯伯的酱菜坛子转,恨不能在有限的几天把满满一坛酱洋姜吃个底朝天。

今年的秋天,在菜市场意外的看到好多摊子都卖一堆一堆的鲜洋姜,毫不犹豫的一口气买了6斤回去,于是,在刚刚收获了晒好的干豆角的阳台上,又铺满了一疙瘩一疙瘩的洋姜,我们迫不及待的先腌了一部分,偷了点懒,买现成的剁椒酱来拌,塞在密封的瓶子里腌,经过自然发酵而成的酱洋姜果然是当年熟悉的味道。不过,总还是有点不一样,收获的除了熟悉的味道还有自己动手的成就感。

老实说,这种小酱菜,其实并不上台面,节日宴请的餐桌从来轮不到它们登台,但若你去谁家吃饭,主人端出一碟自己做的小酱菜与你分享,你就可以知道她是拿你当自己人,愿意抛开了台面上的繁文缛节,和你分享自家私底下的小秘密,那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和温暖呐!

作者徐晓华近影

    

通联:白螺街

作者(徐晓华)授权发表文字稿,特别备注

致力传播监利灿烂历史、文化,纯朴民风、特色、美丽风景、城市发展、变化与进步等信息,注重平台内涵与文化,打造监利地区最高品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