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有云:“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里过邢台。”
大运河从邯郸继续奔涌向北,自尖冢入境邢台。这片被大运河亲吻过的古老土地,将市井百姓的“情”与运河儿女的“义”融于一碗人间烟火,孕育出承载一川豪情、满城温暖的邢襄古味。
温暖与亲情——京卫空心贡面在大运河的滋润和浇灌下,邢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的民风孕育出最醇厚的舌尖味道,而尖冢码头的京卫空心贡面,就是当地人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
尖冢码头是运河的重要转运码头,曾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尖冢”的美誉,京卫空心贡面便得名于此。
京卫空心贡面,以当地小麦为原料,需经29道工序,历时18小时才能完成。其面丝细如发,空如竹,入锅即熟、回锅如新,口感温软爽滑。相传,明代万历年间,运河尖冢码头的空心面随运河北上传入京城,皇帝品尝之后大为赞赏,遂御封为贡面,并留下了“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的美誉。
传说无从考证,但百姓却深信不疑:遍尝珍馐美味、食尽龙肝凤髓的皇帝,曾经被一碗尖冢码头的清汤挂面深深打动过。而这一碗暖心暖胃的人间烟火,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像这样不加雕饰的家常滋味,或许真的抚慰过一位王朝统治者的寂寞君心,让他回忆起某个无关权力的遥远时刻,某个只与亲情有关的温暖瞬间。
规矩与信誉——曲家牛肉鲁西黄牛,肌肉发达、肉质鲜嫩,以运河岸边最为肥美。清末民初,鲁西黄牛在运河之畔的田玉生手下成为一道独特的美食——五香酱牛肉,其肉质鲜嫩、瘦而不柴,曾是油坊码头最令人垂涎的美食招牌,凡是在码头停靠的南北客商们,都会买上几斤。
不宰病牛、不宰偷的牛,甚至肢体有残的牛也不宰,是老田的规矩,而这一规矩也随着牛肉制作方式一起传到了孙女婿曲家,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叫响了“曲家牛肉”的名号......
五至六岁,体重八百斤以上的鲁西黄牛,是制作曲家牛肉的上佳选材;老汤与祖传调味料则是曲家牛肉风味独特的关键......其实,无论是相牛、购牛、解牛,还是配料、炖煮、晾制,曲家牛肉始终遵循着祖辈的种种“规矩”,以百年信誉守护运河古味。而规矩与信誉,不仅贯穿着曲家牛肉的前世今生,也传递着老一辈生意人的处世智慧和新一代运河人的奋斗热情。
时间与友情——同庆酱菜昔日运河之上,舟船往来,热闹非凡,油坊码头盐运的繁荣成就了以盐为重要原料的同庆酱菜园,使酱菜成为当地人记忆中抹不去的运河味道。
一锅绵软香醇的黄豆,在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中,才能孕育出最浓郁醇厚的酱香。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历经几个月的漫长等待,才能换来属于酱菜的崭新伊始。味愈浓,情愈切!
随着年岁渐长,儿时的玩伴都已四散他乡,坚守在家乡的酱菜人,却用一罐罐寄往远方的酱菜,把四季味道编织成一条细细的记忆绳索,将友情与乡愁,牢牢绑定。
时间与友情,乡愁与酱菜,历久弥醇!
尖冢堤畔,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挂面,温暖着运河两岸的亲情乡谊;运河之滨,那方香飘十里的酱牛肉,依然娓娓诉说着运河手艺人的百年信誉,以及辗转流传的美味传奇;油坊码头,新出缸的酱菜是古老运河的记忆碎片,也是四散他乡的运河儿女,拂不去的乡愁。
今天,伴随着大运河的复苏,邢襄烟火也正乘势而上,让运河古味再次香飘大江南北,以食物的历程见证时代的变迁。
(来源:河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