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特稿十三村坛内乾坤大芳香千里外

01:02坛内乾坤大匠心传非遗——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的非遗新“玩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如兰刘永涛走进临湘市羊楼司镇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地下古酱窖,近米长的窖洞干燥洁净,窖洞两侧整齐码放多个酱窖坛子,蔚为壮观。揭开一个坛盖,坛内豆瓣酱色泽诱人,一股醇和芳香四溢开来。“有的酱菜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使用催熟剂,1个月就可出品。我们的酱菜在窖坛内发酵,至少要7个月。”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说,自然发酵产生天然酵素,虽然增加生产成本,但口感醇厚,余味悠长。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拓展“生态农业游+非遗游+研学游”旅游新业态,每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2万人吃上“旅游饭”,为当地村民增收余万元。品牌“活”过来从第一代传承人陈四海到第六代传承人黄小霞,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临湘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三村香菇酱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十三村酱菜制作非遗工坊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鲜为人知的是,7年,老“十三村”酱菜工坊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李国武一眼看中“十三村”牌子,接过重组,成立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十三村酱菜起源于湘北民间传统手工生产制作技艺,相传有丰富的三国文化底蕴,曾是御用贡品。在李国武看来,做“活”十三村品牌,文化是灵魂,品质是根本。十三村坚持“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工艺流程,确保产品质量过硬。十三村酱菜采用百年窖藏及独特传统工艺配方秘制。腌制过程采用洞藏发酵法,提升产品原生态品质,形成自成一体的辣中有麻、麻中有鲜、鲜中有甜的独特风味。李国武请回原工坊老技术员,在老工艺基础上重新规划,加入现代科技设备,不断创新技术,研究制定高质量生产标准;在设计包装上体现三国文化元素,以文化为支撑加大推广力度;在长沙、武汉、张家界、岳阳等地开设十三村旅游产品专店,将产品打入黄花机场、中石化直营门店销售网络,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与影响力……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十三村”不仅“活”了,还让李国武看到更大发展空间。旅游“热”起来您见过园林式的生态景区工厂吗?没有烟囱高耸,没有机器轰鸣。青翠的薜荔果藤爬满厂房墙壁,满园入目皆是绿,处处生机勃勃。花香、果香、酱香萦绕,一个工厂自成一片乐园。李国武把十三村非遗工坊打造成岳阳市首个集三国文化、农耕文化、酱文化、道德文化于一体的3A级景区工厂。十三村走上生态文旅发展之路。把酱菜制作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厂区人文等工业景观变为旅游资源,满足观光游、体验游、自助游需求,不仅让游客积累知识、增加见闻,还吸引消费者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咕嘟咕嘟在酿酱呀!咕嘟咕嘟酿好酱呀……咕嘟咕嘟吃了长大!咕嘟咕嘟长大了为国争光!”8月12日,来自岳阳市岳阳楼小学的三年级“小诗人”严佳怡,在十三村非遗技艺“透明车间”观看了酱菜产品生产过程,并在酱菜制作工艺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简易版香菇酱制作,写下妙趣横生的小诗。与严佳怡一道写诗的,还有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诗人。他们漫步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的厂区,参观笑脸墙、“德”字碑、农耕文化馆、地下古酱窖等景点,体验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食材、工艺、制作流程,让我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回家后,我会教育孩子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