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中农村的早饭很简单。散一锅麦面或玉米面糊涂(稀饭),熬一锅玉米珍子(小米稀饭很少,大米稀饭更少),或夏天煮一锅麦仁(大麦去皮后、类似大米粒的半成品食物),锅里再下上红芋或南瓜,条件好的人家吃蒸馍或烙馍(锅盔是其中一种),条件差的就只有吃小麦面和玉米面两混蒸的、放凉硬如砖头的馍,或干脆玉米面发糕(关中人叫“发发”),就咸菜。最最简单的要算一种别名“开水马子”的“茶泡馍”(注1),就生葱、绿辣子吃(绿即青的意思)。要是有油泼萝卜丝咸菜,那就是美味佳肴了!:)
咸菜的种类很多(这里咸菜一词不特指腌制的酱菜)。最简单的就是油泼辣子。对,您没看错:油泼辣子在关中是一道菜!还有生葱、绿线辣子(线即长条形的意思)切成段、洋葱切成丝,放上醋、盐凉调(凉拌)。不同季节有凉拌黄瓜、茄子(切成条上屉蒸)和洋柿子(西红柿)。香油?那时不光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偶尔会有各种“蒸疙瘩”:洋槐花、芹菜叶、豇豆、胡萝卜叶和小白菜等蒸的疙瘩都不错。所谓“疙瘩”就是把这些菜或菜叶切成不到一寸的短截,撒上面粉,拌匀,上屉蒸。出锅后浇上“蒜水水”一拌,即成一道菜。“蒜水水”是蒜泥撒上盐和辣椒面,油泼,倒上醋和酱油调制的一种拌凉菜、凉皮、干面用的酱料。一次做成,可以吃好几顿。面条煮成后在案板上晾凉即成干面。当然,晾凉的过程要不时翻动一下,以免面条相互粘连。凉拌面是关中人的一道菜,好像至今未见网上有人提过此事?
干菜。萝卜干等。这大家都知道。最多最常见的干菜是灰菜。新鲜的灰菜叶子揪下来开水锅里一过,凉调上最好吃。干灰菜,冬季吃前先在温水里一发,再凉调,也不错。
还有腌制的各种酱菜:咸萝卜、酸菜、炝菜等。咸萝卜和酸菜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每到冬季,大家对炝菜仍是乐此不疲,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一代城里人。几乎家家都要炝菜。炝菜原料是类似于冬季油菜苗的一种植物。野生的多,很少种植。有的年份多,易采集。有的年份少,炝菜就比较金贵(稀罕)了。
(2)
近年来多出来一种名叫“洋生姜”的酱菜。我们小时候没有这种吃食。肯定是改革开放后的外来物种。说是“洋”生姜,但目前种植的少,野生的多。树地里,路边上,都有生长。野生的多,说明它适应关中土壤和气候,繁殖力强,故而俗称“万年脏”。
做洋生姜酱菜,主料用的是这种一年生植物的块根。辅料有绿线辣子段、蒜片和萝卜条等。配料有食用油、酱油、红醋、白酒、白糖、生姜、盐和味精等好几种。洋生姜腌制工艺既不简单也不太复杂,所需辅料和配料也不算太多。但像所有好吃、好看、受用的东西一样,功夫都在台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野生植物需要在地里寻找,块根需要哈着腰挖掘。最受罪的是挖回家后的清洗。做酱菜,大多在深秋或初冬。这时水已很凉,无论是井水还是自来水。真到深冬,手感水就温了。这是其一。
刚挖出来的洋生姜
其二,这鬼植物的块根,长得不像土豆那么光溜,浑身坑坑洼洼的,就像烧完煤的炉渣一样(实际上没这么夸张)。所以,很难清洗。水又凉,环境温度又低。操作者穿得又多又厚,可能还没有乳胶手套。所以,洗完一箩筐后,不光腰酸背疼,两手经长时间冷水浸泡,手心皮已起皱,棉袄的袖头已精湿!
简单清洗后的洋生姜(还得再用毛刷清洗)
老妈珍藏的制作洋生姜酱菜的配方和制作工艺
(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年春上,受西交大78级热力流(热工、流体、力学)三个专业四个班“常聚委员会”委员长林同学委托,蔡、周两常委携秘书徐某人,来到礼泉考察夏聚地点。第一站,土洞村。为啥?不用说了吧?
肯定是上午了。当时,我妹妹还常年在家务果树。我喊同村的她来帮我老妈,给两位同学准备早饭。稀饭应该是玉米珍子。主食好像是锅盔辣子。就的菜主打的就是礼泉人常吃的凉调灰菜、蒸疙瘩、炒洋芋(土豆)丝,当然还有一盘洋生姜酱菜(春天没有炝菜)。
腌制好的酱菜(背景是尺八的锅。这坛能吃几个月)
两位同学吃得很美!蔡同学尤其对洋生姜酱菜钟爱有加!返沪后仍念念不忘。
那时候,我妹妹家的果园正在好处(繁盛期)。每年我帮着她在网上卖苹果。蔡同学喋喋不休地要吃他命名的“八宝酱菜”。咋办?快递一箱苹果,少给一颗,余出来的空间放一瓶“八宝酱菜”!
他还建议开发此酱菜品种。说城里人,尤其是城里的有钱人指定爱吃。我将此意转达我妹。但她的果园正在横处(繁盛期),不愿冒险作此项目。
(4)
上月14号,已退休的鄙人回到礼泉老家,一陪老妈,二逛老家。前几天,蔡同学轮值返回西安伺候双亲,委员长也会在29号回陕省亲。故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