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记忆花汉冲的香粉六必居的酱瓜

白癜风大医院 http://m.39.net/pf/a_4613585.html

说起北京人的讲究,那可以从衣食住行说到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炒菜吃丰泽园,酱菜吃六必居,烤鸭吃全聚德,吃药就去同仁堂,女人化妆用花汉春,男人穿衣得是八大祥,婚娶迎嫁讲究“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新年要拜年串门子手上总要提点东西……这些生活的细节无一不透露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凡事有仪式、有说道,是谓“讲”;凡事有始终、有总结,是谓“究”。

或许是三朝古都、皇根脚下皇气的浸润,几百年来北京人有着不俗的生活品质同时又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毕竟挨着皇宫,好东西没少见,凡胎俗物根本不入眼。今天,笔者带着各位逛回到百年前的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看看那时候老北京的独特风貌与皇家风范。

前门大街皇家御路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前门大街形成于年,地处古城北京的正门—正阳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天坛祭天、先农坛演耕的必经之路,乾隆皇帝有诗云,“丽日和风调玉律,彩幡花胜耀天街”,因此前门大街也被称为御路天街。

到了明朝中叶,由于商业的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煤市、珠宝市、钱市、粮市、铺陈市、肉市、果子市、布市、鱼市、猪市等集市和街道,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儿”也在其中。明嘉靖以后,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举人们常到前门大街来购买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这样也促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清末仲芳氏《庚子纪事》(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前门“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饭庄饭馆、烟馆戏园、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莫过于此。”

珠宝街:花汉冲百年京粉铺

走进大栅栏的东口,路北有一条窄窄的街,那就是珠宝市街。因为紧靠大栅栏成了前门外最繁华的地段。这里便是百年老字号香粉铺“花汉冲”,这里的胭脂水粉品牌“滴珠宫粉”,全套护肤品牌“花汉春”最为出名。诞生嘉靖年间的花汉冲于年正式在前门外珠宝市大街开业,当时的掌柜还求得明朝时任的宰相严嵩为该店题写了牌匾,一时名声大震。清朝时期的花汉冲进入宫墙,成为宫中女子的心爱之物。据珠市口一带的老人讲,尤其是乾隆年间,女子盛行画浓妆。当时宫女们纷纷托人到离故宫只有几步之遥的“花汉冲”购买脂粉,时间一长,花汉冲宫粉成了宫中必用的物品。近代作家林海音在回忆著作《城南旧事》里也提及这家香粉店,写到她和母亲小时候经常去“花汉冲”这家专门经营化妆品和妇女用品的老店里选购商品。“挂着冲天招牌,写着“花汉冲”三个大字的商店里,从掌柜到伙计几十名员工却全是山西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汾阳人,这在若大的京城恐怕也仅此一家。”

皇城根下北京城内为各方美物集合之所在,再加上历代累积沉淀的制作工艺,花汉冲为代表的制粉技术已经登峰造极。这“又香又白”“气味持久”的京粉,根据不同的方子、不同的级别,分别加入了蜜陀僧、白檀、麝香、轻粉、白芷、鹰条、金银箔、珍珠、龙脑香等不同具有养颜润肤功效的中药原料,这样一来不同的配方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名媛贵妇都能买得起。明代“花汉冲”的主要产品是脂粉、香货、胰子、头油等,其中胭脂和汉冲香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花汉冲”的产品已发展到三四十种,仅脂粉就有阳高粉、养容粉、锭儿粉等十几种,胰子的种类就更多了,有馔油胰、引见宫胰、定中元胰、猪油胰等。

粮食街:老酱园“六必居”

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坐落着年开设的六必居酱园,其门面房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堂内醒目地悬挂着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金色大字的横匾。和花汉冲一样,牌匾为当时的宰相严嵩书缩写。到了清朝,“六必居”主打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甜酱八宝瓜等十二种传统产品。因其加工技艺精湛,酱香馥郁,品质优良,色香味俱佳,曾被清代宫廷定为御膳必备小菜。为了送货进出宫门方便,当时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年。

六必居的酱菜之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六必居自制黄酱和甜白酱,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这两个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为一等小麦,这种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这种白面适宜制甜面酱。而六必居制作酱菜的工艺,也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一切规程由掌作一人总负责。如酱的制作,先把豆子泡透蒸了,拌上白面,在碾子上压,再放到模子里,垫上布用脚踩10—15天,然后拉成三条,剁成块,放到架子上码好,用席子封严实,让其发酵。在发酵后期,还要不断用刷子刷去酱料上的白毛。经过21天,酱料才能发好。正是这种严格的操作规程,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花汉冲、六必居、同仁堂、全聚德……京城的这些老字号生活在正阳门箭楼下已经百年,日出日落,朝代更替,北京几度城市改建,仍然留有昨日的样貌。铛铛”车还在一趟一趟的走着,小茶馆里至今还能传出悠扬的小曲儿,香粉气烤鸭味还在街上阵阵的飘着,戏院里的相声依旧给人们带来阵阵欢笑,小贩儿的吆喝也是此起彼伏一浪接着一浪。老北京人几百年来的“讲究”依旧不变,一碗豆汁几样酱菜就是一个早晨,大栅栏儿妥帖的衣食住行就是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