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颖丽筷玩思维
温馨提示:本文约字,烧脑时间13分钟,筷玩思维记者王颖丽发于北京。
随着外卖向年轻人生活的纵深处发展,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佐餐”被重新挖掘出来。
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佐餐即餐食的辅佐,也就是下饭、拌饭、一起吃可以让用餐更享受的食物。在餐饮和食品市场上,佐餐一般指的是商家制作的可以当做菜的食品,如卤味、拌菜、酱菜等,配合消费者自己做的菜一起吃,以此来丰富餐桌。
在标准化食品范畴层面,提起佐餐,我们直觉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干妈辣椒酱和涪陵榨菜。这是中国佐餐食品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品牌,同时也是辣椒酱、榨菜这两个行业的最大市场占有者。在其几十年的市场培育下,中国消费者对吃饭拌酱、榨菜送粥这样的饮食方式早已经成了习惯。
不过,巨大的市场总会有新的玩家出来。当老干妈已经走出国门并征服了不少外国友人的同时,国内新的辣酱品牌也不断涌出,而最近几年的这一波则开拓出了“外卖+辣酱”的渠道思路,相关品牌开始用网络新通路占据优势地位。
?既是场景也是渠道,外卖赋予了佐餐食品新的生命力
辣酱是家庭餐桌常备,在餐饮店里也是几乎桌桌都有的标配。在家庭和堂食的场景下,作为佐餐食物,辣酱有“辣、酸、香”这三种刺激味蕾和食欲的口味,且无论南北方都有广泛的接受度。
唯独外卖场景还没有渗透。不可能把整瓶辣椒酱当做产品放在菜单中,更少有顾客通过外卖点一瓶拌饭酱。但是,外卖中比例最高、复购率最高的当属简餐、快餐,这类餐品尤其需要酱料来增加口味。
与此同时,在消费市场虽然有新的辣椒酱品牌出来,但是都会面临一个“老干妈难题”:如果价格比老干妈贵就卖不出去,如果价格比老干妈便宜就会亏本,这背后问题根源则在于:和老干妈这样几十年的品牌相比,渠道覆盖能力远不能及。
外卖场景缺少佐餐辣酱,新辣酱品牌缺少销售渠道,两者一旦结合就成了新入局者最好的突围方式。
年创立的虎邦辣酱最终决定把堂食和家庭用餐场景都舍弃,转而来聚焦外卖场景。这么做在当时风险很大,前景不够明朗,但在市场的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这成了一种必然要去尝试的方向。
外卖对于佐餐辣酱,确切说不单单是一种“渠道”而更多是一种“场景”,所以它距离消费者更近了,不只是销售到餐饮商家就结束,而是能够跟顾客产生更直接的关联,可以更快地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所以,佐餐品牌首先要和餐饮外卖商户形成深度的合作关系、形成“强连接”,前提是能够解决餐饮商户在服务顾客、提升效益方面的刚需。
首先要解决的是规格问题。小份包装的辣酱更符合一人食场景,餐饮店不必自己分装、打包,可直接将一人份的成品和外卖一起装袋。
其次是口味搭配问题。同样是辣椒酱,能够提供多种口味,搭配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组合,而顾客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再次是价格问题,小包装佐餐辣酱的定价不高,多在3到5元之间,让顾客选择时没有压力,同时商家还能有一定利润率。
最后是体验感。个性化的包装风格可以营造出惊喜感,为顾客提供用餐乐趣,提升顾客对餐品的品质感和好评率。
佐餐产品不仅仅是外卖的点缀,必须要能够成为给外卖赋能的元素,这样才可以和外卖市场长期合作发展。
在筷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