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河-张艾.mp:50来自法治视野主讲人:张艾《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经通谷,世之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从记载可以看出,潼河到北魏时期,官方地理文献仍称之为濩(huò)水,而流经的河谷在此之前便叫通谷,所以,又叫通谷水。在东晋时期,潼河亦被称之为潼谷水,“通”与“潼”古音相同,以“潼”代“通”变“通谷”为“潼谷”,与“潼关”之名有关。《水经注》所说“濩水”,在后世有关潼关境内河流的地理志书中没有再出现,一般均称之为潼水、潼谷水。潼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源于潼关境内的秦岭山脉,北流经安乐村、老洼沟、青云湾、五虎张、南刘村、北刘村、周家村、苏家村,穿过潼关故城,注入黄河。河道长24.1公里,集水面积.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万立方米。现在,潼河的河谷叫通洛川,或为潼洛川。沿着潼河溯流而上,翻越秦岭,可到达陕西洛南县。据说,现在洛南县有些山民,他们的祖先都是战乱期间从潼关逃入深山之中的。换一种说法是,古老的潼关血脉其实隐逸在洛南山中。潼关与洛南不仅山水相连,而且血脉相连,至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情谊往来。此外,清代的潼关与洛南还同属于潼商道,道台衙门就在潼关。潼河的上游叫潼峪,水在秦岭山谷中流淌。据说峪内古有铜矿,古称之为铜峪,后改为潼峪。到了下游,两岸的农田可以引水灌溉,富裕了当地百姓。古老的河道中,还有虾米、河蟹等水产生物,带给当地人难得的舌尖美味。许多潼关人的儿时记忆中,伴随着清澈的潼河水成长,充满无限欢乐。潼河在潼关古城遗址以南与禁沟河汇合,再向北穿潼关故城注入黄河。在潼关故城入城处建南水关楼,出城处建北水关楼。南北水关楼也有其独特的设计,既有效防止敌人入侵,也防止城内被积水淹没。而在潼洛川下游,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孕育了一种知名的蔬菜作物“铁杆笋”,由于它生长的粗壮结实,其味独特,成为腌制潼关酱菜的最佳原料。“笋”的产地很多,但任何一个地方的笋都腌制不出潼关特有的酱菜。所以说,没有潼洛川便没有潼关的铁杆笋,没有潼河水就没有闻名遐迩的潼关酱菜。潼河是潼关人心中的母亲河,不仅为人们提供水源、水产品,而且使当地农作物得以灌溉。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改善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潼河水量不及之前,但她对潼关人的影响却从未减少。撰稿:张艾编辑:曹欣审核:邹盼作者/来源:潼关古城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