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不懂夜的黑记武义古上街

上街终于以古街的模样回归到我们的视线中。对于上街的印象是初中以后才清晰起来的,我的小学就读于东门脚的熟溪小学,那时候的感觉,上街是非常遥远的,而在那遥远的上街有县城的另一所小学——壶山小学。两所小学的学生好像世传的宿敌,一不小心在街上碰见就会互相争吵起来,但其实对骂的语言很简单,无非是“懒部鸡”和“惰牛沃”,到了初中,两所学校的同学同校甚至同班,相逢一笑泯恩愁。那时的县城只有两条大街,解放街将县城分成上下两半,壶山街则纵贯东西,两条街的交叉点是县城最热闹的五圣堂弄,以五圣堂弄为界,将壶山街分成上街和下街,壶山中学位于解放街以西、壶山街以北的金星巷,我与上街的交集多发生在读中学那会儿,我的初中同学很多都居住在上街,课余到同学家里玩耍是近距离接触上街的机会之一。正式的上街应该是从五圣堂弄到西门岭下的武义一中大操场,现在修复的古街只是中间的一段,三分之一左右吧,一眼便可以望到头,但因为是步行街,整个环境又比较清幽,县城最繁华地段近在咫尺,因而颇有闹中取静之趣,建成开放以来,就成了外地游客观光的一个点。然后我们的想法是,人家外地人这么大老远都要过来玩,咱这家门口的总要多去走走的,于是上街成了饭后散步的必行之处。上街的建筑,一些还留着过去的痕迹,有些已面目全非,因而走在期间,若非残留的参照物,比如横街,比如那一排在古街店面后面的壶山小学(后来成了壶山幼儿园)的教学楼,还真分不清哪是哪了。读初中时,除了去同学家玩耍,接触较多的是第二粮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抽空从学校出发,抄近路穿过好几条小巷去第二粮站买米,十斤粮票加上一块四毛四分钱可以买十斤米,按现在的位置算起来,第二粮站应该是现在古上街的最上面那一个建筑。横街其实是一条巷子,巷口有一个杂货店和一个水果店,杂货店里有各种酱菜出售,那时候的酱菜也没现在这样品种繁多,以榨菜和什锦菜居多,对于那个杂货店的最深的印象,是我们数学的陈师母是店里的营业员,在还不是我们师母的时候,我们的数学陈时常会出现在店里,而我们每每瞅见,总是赶紧地离开,假装没看见。因为有横街作为参照物,因而很容易判定就是现在“酒隐”的位置,而至于水果店里的那个头发蛮有辨识度的叫做“花花”的营业员,是在上街水果店还是下街水果店,那是记不清楚了,总之是在水果店的。最近,看到相关的歌曲都已经出来了,据说这是为数不多的本土歌曲之一,因为本人不识谱,也没听过录音,因而也不知道是哪一种风格,感觉这类歌曲应该类似于《卷珠帘》那样的,或者是那种江南水乡,雨中小巷,有撑着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图片提供:西风瘦马徐文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