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皇上在养心殿批奏折,敬事房来送“绿头牌”。
皇上忙于朝政,头也不抬,根本不想翻牌子。敬事房的太监一脸苦相,说皇上已经有大半月没进后宫了,再这样下去,太后一定会怪罪的。
这一段的含义有几个:
1、说明皇上非常勤政,不是一个沉溺女色,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昏君。
2、皇上对现在的后宫“性”趣缺缺,除了华妃宠冠六宫之外,其他人都是淡淡的,没有特别中意的人选。这也为甄嬛、眉庄她们那些新人一进宫就可以得宠埋下了伏笔。
敬事房的太监刚说皇上已经半个月没进后宫了,如果今天再不进后宫,太后一定会怪罪的。太后就来了。时间卡的刚刚好。 太后和皇上这对母子的对手戏,每次都非常重要,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决定这剧中很多重要剧情的走向。太后说天热,送来一晚绿豆百合粥给皇上吃。
皇上吃粥的时候,太后身边的贴身姑姑竹息说:“这是隆科多大人打扬州给太后弄来的酱菜,说是比三必居”的爽口。”
大家可不要小看《甄嬛传》中那些主要人物身边的贴身侍婢,例如苏培盛、竹息、崔槿汐……每一个都是重要角色,说出来的话往往有深意。
这里竹息说隆科多给太后送酱菜,不经意点出了隆科多其实和太后关系非常密切。否则一个外臣,见不见得到太后还是个问题,还可以给太后送酱菜?
其实太后这时是想借竹息为隆科多说说好话,只是皇上其实早知道隆科多与太后有旧情,在这里听了竹息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不过也不好发作,所以只是很淡地“嗯”了一声。
皇上粥喝好了,太后开始正题:“皇帝呀,你这阵子忙,可有关心三阿哥的功课?”
潜台词:朝政虽然重要,后嗣也非常重要,不能不管。
皇上表示前两天才查了三阿哥的功课,没有懈怠。
太后马上说:“先帝有你们二十四个儿子,皇帝就不如先帝了。”
潜台词:做皇帝就是要子嗣多,你的儿子太少了,该加把劲才是,不是老是忙于朝政,后宫也要常去。
皇上表示,是我福薄,只生了三个儿子,让皇额娘挂心了。
太后立马引出正题:“先帝嫔妃多,自然子嗣多。你后宫才那么几个人,皇后、端妃、齐妃,她们年级都不小了,想要延绵子嗣也难。”
这句话的信息量特别大,雍正即位,年龄应该在四十刚出头一点。皇后、端妃、齐妃都是一开始就跟着雍正的,应该也都四十岁所有,在古代13岁就嫁人,15岁就生孩子的年代,的确是不适合生养了。
但是,太后这时候没有提到华妃。这时候华妃的年级应该是在27、28岁左右,还是非常适合生育的。
一开始我看《甄嬛传》,以为这个时候华妃还可以生养,看到后来才知道,此时太后故意略去华妃,不是因为她可以生孩子,而正是因为知道她因为欢宜香的缘故,根本就不可能生孩子了,所以提都不提。皇帝也一脸心照不宣的样子。
这对母子的心机,真是细思极恐。
接着太后又说,皇家最重要的是开枝散叶,绵延子嗣,才能江山万年,代代有人,所以才要三年一选秀,充实后宫。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嗣”对于后宫里面女人的重要性。后妃本来就是被作为“生育机器”选入后宫的,一旦有了子嗣,才算真正派上了用场。一旦失去了生育能力,几乎就是“废人”一个。所以端妃后来被华妃灌了红花不能生育以后才会对华妃恨之入骨,华妃知道是皇上赐的欢宜香让她绝育之后才会万念俱灰。
“子嗣”,对于当时后宫中的女人来说,基本上就是安身立命之本了。
太后拉出江山永固这面大旗,皇上立刻表示一切听皇额娘安排。
但是这表情,看着有些渗的慌。
其实看到后来就知道,雍正是很不喜欢后宫干政的。
后来甄嬛就吃过这个苦头。
皇上是太后的亲儿子,太后当然知道儿子的个性。
所以这时候太后说话,特别有技巧。
哀家老了,还能安排什么呀?这个后宫干涉朝政的锅我不背。
因为太后深知自己的儿子生性多疑,最不喜欢别人干涉朝政,连忙撇清一下,说自己只是为了抱孙子而已。
皇上说:“皇后事多,华妃协理六宫,选秀的事宜就让华妃去操办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妃当时真是盛宠,除了皇后以外,不但位份最高,而且还有协理六宫的大权。皇上那个时候对于华妃还是非常看重的。
太后表示,华妃能干、漂亮,皇帝你宠她这么多年,选个新人进来也好,平分春色总胜过一枝独秀。
看皇帝一副认命的表情,感觉帝后的感情只是淡淡的,皇上对皇后只是尽义务而已,不是很上心。
这是皇上和太后的第一次对手戏,这场戏最大的亮点是太后的语言艺术,短短几分钟的戏,也就那么几句台词。
太后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
1、为隆科多邀功(借竹息的口说的)
2、劝皇帝多去后宫
3、劝皇帝选秀,多生孩子
4、点出后宫华妃不宜一枝独秀,需要新人前来分宠
5、点出皇后毕竟是中宫,皇帝不宜冷落
真的是惜字如金,句句在理。人都说甄嬛的口才好,其实我觉得后宫口才最好的是太后才对。
虽然出场少,每一场戏都很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