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松伴云发耕味娱耄期
——耕味叟
老酱园
酱菜是汉族民间常见的佐饭小菜,一般配以稀饭食用。中国的酱菜可分为北味的与南味的两类。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南味以扬州、镇江酱菜为代表,“三和”“四美”“恒顺”是它们的名牌。而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当为誉满中外的南通甜包瓜。[甜包瓜]甜包瓜
南通人对风味的追求重于一切,并在不断尝试中寻求风味的转化灵感。通过时间与微生物的作用产生食品新境界新风味。
甜包瓜是南通独特的传统酱菜,外形成长圆条状,表面有蜜枣纹,色泽橙黄、熟褐、泛绿,透明晶莹;上口脆嫩鲜甜,酱香浓郁,是解腻开胃、增进食欲的佐餐佳品,素来以卫生、美味、爽口、下饭,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亦深受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人们的欢迎,常常供不应求。年,曾荣获部、省优质产品证书,博得玲珑剔透、中华一绝的美誉。“甜包瓜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南通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甜包瓜的主要原料的鲜菜瓜。菜瓜的上市季节在夏季仅一个月的时间,甜包瓜生产也在此时。甜包瓜的工艺生产过程分为制曲、菜瓜处理、初腌脱水、投料、倒缸翻瓜、贮藏保管等。它与众不同的是将菜瓜、酱曲、食盐一并投料,分批分层下缸,历经三伏,最后达到瓜、酱共熟。
包瓜具有鲜(曲霉和细菌分泌蛋白酶,将原料黄豆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而形成)、甜(曲霉分泌的淀粉酶,将原料中的面粉糖化而形成)、香(酵母菌发酵时所产生到酯类)的效果,更奇妙的甜包瓜用水浸泡后,只減轻咸味,而鲜、甜、香、脆滋味却依旧不减。笔者以为这和菜瓜初腌脱水工艺中,有一用淡石灰水洗礼过程有关:淡石灰水可使脱水的菜瓜疏水性变成亲水性,在酱制漫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被瓜体吸收(并保持瓜的绿色)鲜、甜、香、脆是水浸泡不掉的,故风味与其它酱菜迥然不同。
制作甜包瓜的技术要求高,成本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解放前只有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酱园、作坊生产,小酱园、作坊只能批购转销。
现介绍几家南通能生产甜包瓜的老酱园。
官酱园
[蒋德兴]
蒋德兴酱园创于清代中叶,经营酱制品以及茶干、乳腐等。“蒋德兴”是经官方许可,挂有金字“官酱”(食盐由官方经营,用官盐制的酱方称“官酱”)牌的酱园,为我市酱制品行业的老牌商号。
南通歇后语“蒋德兴的茶干——老过了火”,一是说蒋德兴的茶干好吃;二是说,这家店概不赊欠。据说,有邻人想买酱菜,因出门时没有带钱,便与店里协商先赊购,马上回家拿钱来还。不料,来还钱的时候柜台上的伙计却又拒不认账,还说:“我店从来不赊欠,你还的什么钱!”哎,宁肯受点损失,也不能坏了店里的规矩!由此可窥一斑。
“蒋德兴”因家族内析产,后分为湾子头的“元记蒋德兴”和端平桥的“鸿记蒋德兴”,人称东、西“蒋德兴”。西门“蒋德兴”生产甜包瓜有缸(每缸斤)以上,主要销往香港。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医院毗邻的“鸿记蒋德兴”。甜包瓜被炸得四处横飞,有的吊挂在树上,损失惨重。甜包瓜的外销业务由此终止。
东门“蒋德兴”,继由后代蒋鼎芬经营,年公私合营并入市酱制品厂。
[西福源]
“西福源”是一家酱、糟坊,坊址位于西门外马家府东首。坊主侯燕玉是张謇的义女婿。该店不仅历史悠久,在酱制品业中也是个大户,年产甜包瓜缸以上,主销上海,并在上海设有申庄。
南通有句“‘西福源’的酒,先交钱后吃”的俗语,是说,“西福源”牌子老,酒的质量好,要先付钱才打酒给你呢!
[刘万源]
“刘万源”也是百年以上的老酱园,兼带生产豆腐和乳腐,坊店位于南大街仓巷口。后来在长坝又增设一酱坊兼糟坊,门市设在平政桥,称“刘万源北号”;原店叫“刘万源南号”。“刘万源”因受场地和资金的限制,生产甜包瓜仅数十缸,主销上海。
[马鼎和]
“马鼎和”酱园,业主马溪,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称马老五。他原是经营花纱布和堆栈的商人,与西福源酱园老闆是好朋友。有次,马家保姆从西福源买回来的酱菜,因不合马溪之意遂去退换,遭到西福源店员拒绝。是店员的一句“要吃好的自己做”的话,让马溪十分恼火,同时也触动了马溪。当时,马溪在花纱布交易所赚了几万块钱,为了泄愤即在陈家小桥(原生化厂、发酵厂旧址)购买土地,办起了一个酱、糟(黄、白酒)、豆、乳腐、醋、碾的八坊联合企业。随后,他高薪招聘名师掌作生产,在全城遍设门市部13个,意图垄断;还在上海设申庄,搞外销。气势之大,震动了通城及邻县同行。建坊初期,“马鼎和”酱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还延请镇江名师来通酿造香醋,美誉传遍大江南北,也为以后的生产打下了基础。光阴荏苒,年“南通香醋”经省检测,质量超过了“镇江香醋”,这和“马鼎和”当初的远见卓识不无关系。
“马鼎和”兴盛时生产甜包瓜缸左右。后因机构庞大,管理不善,本人又不熟悉业务,加之不堪敌伪军特无休止的敲诈勒索甚至绑票,导致各坊及门市部陆续停闭,仅剩醋坊维持到解放前夕关闭。“马鼎和”从兴盛到衰落,前后仅十余年。南通民间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马老五开八坊——先卖坛子后卖缸。”
[袁万盛]
袁万盛酱园,位于城南段家坝,系店主袁桂荣的祖上创业于清光绪年间。
“袁万盛”原是一爿小磨麻油的作坊。由于生产的麻油货真价实、品质优良,香味独特,加之奉行诚实经商、信誉至上、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生意越做越大。通城居民买麻油甚至宁愿多跑路,也要到段家坝的“袁万盛”去买;通城的饭店、面馆、茶食作坊用的麻油也几乎都是“袁万盛”的。外地麻油很难渗入南通市场。段家坝袁万盛小磨麻油,一直到解放后都是南通的著名土特产品。
上世纪30年代,“袁万盛”为了扩大经营,在段家坝原店址上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酱园,兼营酱油、酱菜并生产甜包瓜。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袁万盛”并入南通市酱制品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