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庞佃军
从三十二联庄到“黄河大合唱”——寺上集与黄河大集的变迁一瞥
年1月15日,商河县清水湖畔,锣鼓喧天,三九正酣,虽寒犹暖,以“商河好货卖全国”为主题的山东省“黄河大集”春节季活动之商河主场地启动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清水湖作为商河县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在此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屡见不鲜,而冠以大气的“黄河”和大俗的“大集”者,一个集字,集各类风俗流变之大成,不由不让人想起商河县最为著名的龙桑寺大集,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寺上集”。
龙桑寺镇,地处济南市商河县与滨州市惠民县交界处,商河县第一个党支部和中共商河县委均诞生于此,是远近闻名的文旅小镇、经济重镇,先后获国家级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美丽宜居小镇等称号。该镇原名九龙口,又称拧桑寺,传说此桑曾拧身庇护汉光武帝刘秀及宋太祖赵匡胤被封做龙桑,古有“宝刹盘桑”之美称。后来,为纪念刘秀在此大难不死才有汉室中兴,地方官员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大寺院,龙桑寺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龙桑寺立集,最早是在清末。辛亥革命后,于年就有毛税交纳的记载。因此地处在商、惠之间要冲,每逢五排十大集,进出三天,经济繁荣,买卖兴隆,来自四周临县做生意的商贾,南到济阳、章丘,西至临邑、德平,北至乐陵,东达惠民、阳信县。逢二、七是小集,专营棉纱、白布交易,多达32条凳子(庄商),客商来自济南、新泰、莱芜等地的,来时带姜、麻,回去换成白布或棉纱。“七七事变”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二、七集逐渐取消,逢五排十集延续至今,当地人习惯称之“寺上集”。
为适应当时经贸的需要,虽然此处无住家农户,但有好几家茶馆、店铺。据时人回忆,年,此地除区公所、邮政局外,还有“东盛德”酱菜铺(属袁家村),张友坡(属谢家村)、付兆禄(属付家村)两个杂货铺;有“义德堂”医药铺;再就是付兆云、苏连成、苏老四等六、七个茶馆店铺,给来往此地的客商出入提供基本生活服务。
境内旧说,龙桑寺集是三十二联庄分片共治,每逢集市,在传统的管理方面,三十二庄联合治理,分四个角头,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每个角八个村,共三十二个村:东北角由邱家、位家、徐家、豆家、黄马家、大刘、李铁匠、李举人村组成;西北角是姜家、袁家、李家、彭庄(今属刘集村)、任家、潘家、付家、杨家;东南角是李官庄、张老庄、张佑、小王、东刘木、西刘木、杨茂家、谢家;西南角是苏家、芦家、大王庄、东店子、西店子、店子吕、惠民李、范家。
三十二联庄设有首寺管理集市,是庙会的常设机构,每年每个角头派两人参加首寺机构,并从八人中推选一人为主管首寺。每逢集、会在三十二联庄中各派一人负责集市管理和征收课损、毛税,任期一年,每人一年定酬金为八吊钱(约折合今之人民币元)。每年的元宵节,文化生活尤其活跃,三十二联庄的大秧歌,在十五、十六两天都来此地表演,特别是高跷队必须在此三处高大建筑的台阶上蹦上蹦下,以显示其水平和功底、这是一年来劳动人民最快乐的时节。
建国后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寺上集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互通有无、沟通信息、加强往来”的民间贸易交流功能,特别是当年龙桑寺桥头用草纸拴绳现做现卖的簿皮肉包子,嘴角流油,齿间留香,数十年过去,回想起来,仍咂舌不止,成为当地“70”后一代最有滋味的童年记忆……
光阴流转,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黄河大集”应运而生,乘势而来,较之当年三十二联庄共管“寺上大集”,今天的全省十七地市共创“黄河大集”,更多了一些“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和风度,不由不让人赞叹。且不说黄河大集所聚集的今朝白酒、老粗布、糖酥火烧、豆腐皮、商河烧鸡等全县高品质、有代表性的非遗及文创产品,也不说“文化先行、旅游推进、好品带货、网络传播”的内容和“线下大集+线上带货+宣传推介”的方式,更不说打造既具有黄河特色、春节特色、商河特色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大集”“好品大集”“年货大集”,单说打响的名气、集聚的人气、提振的士气,“黄河大合唱”排山倒海的气势喷薄而出,荡人心魄。
虽然少见旧时流油的包子,但更多的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的食品在黄河大集触手可及,就连孔子诞辰纪念仪式专用的“岁月陈香”今朝美酒也醉香清水湖畔、醉美“黄河大集”,从三十二联庄发展到黄河大合唱,这是多么的“商河”,多么的“黄河”啊。
(文章参考《龙桑寺镇志》等有关资料)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