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时间:农林卫视《农村大市场》5月1日19:07#
潼关北依黄河,南依秦岭,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莴笋生长期长,头年10月份下种,次年6月收获,生长期达8个月之久。所产莴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青脆可口,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上乘的原料和考究的制作工艺,让酱笋成为潼关酱菜中最为有名的一道。
潼关酱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年,贵州茅台酒和潼关酱菜同去参加首届巴拿马国际名贵食品博览会,双双获奖,一举成名。新中国成立后,潼关酱菜又先后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陕西省优质产品奖、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等殊荣。年,潼关酱菜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么,久负盛名的潼关酱菜究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潼关酱菜生产工艺的关键就在于先盐后酱,反复翻缸倒缸,前前后后要经过四道面酱的腌制,最后存放于优质面酱。就拿酱笋来说,一般头年腌的笋,次年才能销售。经过一年多艰辛酝酿,酱香和食材原本的香味恰到好处的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味。腌制好的潼关酱笋色泽红中透黄,鲜润夺目,口感咸中带甜,酥脆爽口,具有独特的地域魅力。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当今潼关酱菜的影响力、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与它厚重的历史极不相称。
如何挖掘和打造潼关酱菜这个文化名片,抢救保护潼关酱园散落在民间的大量文物,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技艺传承人宋岗山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不仅在老潼关酱园的所在地港口一带走村串乡,还驱车前往潼关酱业前辈的祖籍山西临猗等地,搜寻过去遗留的物件和史料,同时加紧抢注潼关酱菜老字号的步伐。
年8月,经过精心筹划的潼关酱菜博物馆建成了,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酱菜为主题的博物馆。年春节“万盛园酱菜手工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展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展馆与酱菜博物馆共同组成万盛园酱菜景区,目前,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十六万人。
万盛园景区的建成,对于挖掘潼关地方文化,打造地方品牌,树立潼关酱菜金色名片,引领酱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潼关酱菜已搭上旅游的快车,酱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