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是由昌平区教委举办的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自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为发展新动能,坚持科学经营学校;扎根昌平大地办学,实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驱动,努力与昌平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致力于建成昌平需要、北京样板、业界标杆、国际赞誉的职业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新期待。
昌职课堂
昌职学生为家乡进行直播带货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教育集团党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着力提升党的组织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委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程研究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学生思政研究中心,制定系列工作方案和制度标准,将思政工作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支部协同推进、双中心齐抓共管、系室部门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参与”的五级大思政工作格局;创建党建“理论武装工程、组织力提升工程、干部培养工程、‘1﹢2﹢3’互助培养工程、党建带团建‘四带’工程、党建品牌建设工程”六大特色工程;学校入选北京市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并实施“三路十八湾”德育体系,将“爱国拥党、德技双馨”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昌职解决方案;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创新“校企双主体、教产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高-本”贯通的“三五七”多元学制,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学校“三路十八湾”德育体系获评北京市职业院校“一校一品”优秀德育品牌;学生爱心助农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全国年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奖项48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4项,4个创业项目获国家专利。优化产教融合生态环境推进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 学校不断拓展“朋友圈”,通过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创建16所工程师学院、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联想未来班、京东诚至班等12个特色学徒班,形成以工程师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三融九共”融入机制,探索形成“校办厂”“创业园”“工作室”“服务站”“培训点”5种工程师学院建设模式,实施“四真三阶双融”学徒制人才培养,并从学校治理层面形成了“以群建院、因院组群、学校资源统筹、系部校企共治”的“大平台、小双元”协同治理新格局;四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入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行列。把专业建在区域产业上打造七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学校精准对接北京、昌平高精尖产业结构,产业升级转型及人才需求结构,构建了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立项以来,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新媒体运营等12个专业,推动园林、烹饪等专业数字化升级。以“立足昌平、面向北京、服务京津冀”为建设理念,建成服务昌平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智慧农业专业群,服务首都新一代信息技术岗位群的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群,服务京津冀空港产业集群和汽车产业集群的航空专业群及汽车专业群等七大专业(群)。专业群在建立基于“1﹢X”证书培训制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三教”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5个专业(群)进入北京市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行列。拓展师资培养模式创新“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学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构建了“五维五阶”的“三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明晰教师发展路径,多途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培训能力。学校搭建了特色教师工作室、三教改革培优班等系列平台,引导教师参与重大项目、技术研发、技艺学习来提升科技创新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汽修专业获评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建成10个特色教师工作室和16个行业大师工作室;承担市级及以上课题18项,发表论文68篇;“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9%、“三师型”教师比例达38.9%。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5项,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37项,在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扎根昌平大地开展“五个面向”精准服务 学校积极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构建面向昌平区“两谷一园”、社区、中小学、驻昌部队和村镇的“五个面向”社会服务体系;成立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10所益农村校、6个社区培训驿站和5个驻军培训网点。成立校企农社乡村振兴产城教联盟、乡村社区学院,开发昌平区农旅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连续17年帮扶十三陵镇康陵村,为其研发出“正德春饼宴”,探索出“文化引领、项目带动”的乡村振兴模式;学校先后开发出昌平蝴蝶兰、上口驴打滚宴、马刨泉核桃宴、流村黄花酱菜、苹果主题宴等6个区域特色产业项目,助力昌平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牵头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以工委会为平台,汇聚全国职业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开展乡村振兴研究与振兴项目,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服务力。近三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95个、开发培训课程门,培训近23万人天。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案例、社区教育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完善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 学校形成以章程为标准的制度体系和以督导委员会为主体的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科学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探索形成中职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七力”模型,建立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外部治理结构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部门主责、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大数据决策平台,初步形成以智慧校园为基础的学校大数据治理体系。学校治理实现向法治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整体迈进。学校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多个高级别会议上分享办学理念与经验,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新技术赋能推动课堂革命和专业升级 运用大数据技术,学校重构校园应用架构,优化整合现有平台,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平台,升级校园网络安全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构建学校大数据中心,建成数据决策系统,形成覆盖教学日常管理、质量监控、安全预警的一体化平台;以“信息技术﹢”推动园林技术等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速课堂革命,推动混合式教学,升级“三有课堂”建设标准。学校获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信息化标杆学校;获评年北京市校园影视工作先进单位,获批第二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基地;6门课程入选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门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云端互鉴互学对外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 学校面向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及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需要,以中德合作、中新合作等重要项目为抓手,构建双向融通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培养了十余名“双语双师型”教师,40余名教师获国际认证,师生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近人次,30余名学生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比赛上获奖;依托中德创新学习联盟、联想工程师学院、京东产教融合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特色化国际课程及教学标准,形成包含4个大类多个模块的国际课程“选课超市”;举办中德汽车维修国际技能比赛、中新创新创业路演邀请赛、世界面包大赛等国际性赛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近三年,面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吉布提等国家的师生,开展近人天技术技能培训及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双向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