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往事当年在东北插队嫁给农民,她饱尝了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922/s6t3yh9.html
还没迈出学校的大门,十六岁她就踏上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征程,说起自己的青春时光,周悦玲一脸的无奈和心酸,她说她的人生就像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经历了痛苦和磨难,好在后半生总算迎来了幸福和快乐。年3月初,还没初中毕业的周悦玲被学校多次动员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锤炼红心。为响应国家号召,周悦玲和十几名同班同学,背起行囊,来到了祖国的东北边陲,他们成了向阳公社甩湾子三队的社员。周悦玲他们一行十三名上海知青,有八名是男生,五名女生,年龄都在十六七岁,还有一名男生刚满十五周岁。甩湾子三队的人口不到二百人,全队五十八户人家,队长姓李,叫李德林。李队长当年三十九岁,长得虎背熊腰的,典型的东北大汉。李队长虽然一脸的严肃,但他很善良,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他家的两个儿子也随他,大儿子叫李吉发,十八岁,身高一米七十五公分,体重一百三十六斤。二儿子叫李吉富,十五岁,身高也达到了一米七。这哥俩都长得一表人才,就是没学问,斗大的字不识一升。这十三名上海知青来到甩湾子三队后,李队长把八名男知青分成两组,暂时借住在两户社员家,五名女知青为一个小组住在了他家的那一间半厢房里。因为知青们住在三个地方,不方便在一起吃饭,李队长就把知青们的口粮(从公社粮站领回的国库供应粮)按人口分成了三份,三组知青各自做饭吃。家里突然住进来五个如花似玉的上海女知青,李队长的大儿子李吉发倒觉得不自在了,见到漂亮的女知青他就脸红,头都不敢抬,更不敢正眼看女知青,连声招呼都不好意思打。李队长的媳妇看大儿子扭捏的像个女孩子,就笑话他:“你看看你,还有点出息没有?人家女孩子都大大方方的,你有啥不好意思的。以后这几个女知青的吃水烧柴问题,就交给你了,咱家有你在,总不能让人家远道来的女孩子去挑水打柴吧。”自那以后,李吉发再见到女知青就不低着头走路了,他虽不主动打招呼,但会给女知青们一个笑脸。每天把自己家水缸里的水挑满,再给女知青们挑两趟水。他家西边牛棚里有一眼洋井(压水井),挑水很方便,只要错开早晚高峰(社员们出工前和收工后),就不用排队,挑一趟水用不了十分钟。周悦玲她们刚住到李队长家那几天,都是李队长的媳妇李婶帮知青们烧炕做饭,教知青们贴玉米面饼子蒸玉米面窝头,李婶还把她家菜窖里的土豆萝卜拿给知青们吃,她家的酸菜和咸菜也送给知青们吃。直到周悦玲她们学会了烧火做饭,学会了熬菜汤炖菜,李婶就让她们自己做饭吃了。周悦玲她们的烧柴问题,李吉发还真记住了她妈说的话,吃过早饭就上山打柴,太阳偏西就拉回满满一车(架子车)烧柴。没几天功夫,他家房后就堆满了烧柴。初来咋到,素不相识,却得到了李队长一家人的热情帮助和关爱,周悦玲她们从心里感到温暖,发自内心地感激李队长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周悦玲和李队长一家渐渐熟悉起来,她们看到李吉发都叫吉发哥,看到李吉富就喊老弟。李吉发也不像刚开始那样拘束了,有时也喊周悦玲她们的名字,有时喊老妹,有时还跟知青们开玩笑。李吉富看到她们就喊姐,就像亲姐一样。李队长的媳妇逢人就说,看我多有福气,家里一下子来了五个闺女。经过两年的劳动锻炼,周悦玲她们都学会干各种农活了,也适应了东北的生活习惯。最大的收获是她们的体质越来越好,挑一百斤重的担子一口气能走二里路,再也不惧怕生产劳动了。两年的时间,李吉发的身体也越来越健壮,他也越长越帅气,队里的老人们都说李吉发就像画里的罗成一样英俊。饭后或劳动空余时间,周悦玲她们最爱谈论的就是李吉发,她们都说李吉发是真正的美男子,勤劳也善良,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文化。女知青们还说,以后找对象就找李吉发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有男子汉气概。冬季,向阳公社得到了两个女兵名额,全公社就两个女兵名额,属于特招。甩湾子三队的周悦玲和一名叫王惠娣的女知青参加了征兵体检,两人都通过了征兵体检,因为周悦玲的姥爷解放前开过酱菜厂,说是资本家,她没通过政审。得知这样的结果,周悦玲抱头痛哭,一天没吃一口东西。李婶心疼周悦玲,亲手给她做了热汤面,一边哄一边劝,总算让她吃下了半碗热汤面。到了年,在甩湾子三队插队落户的五名上海知青已有三人先后离开了甩湾子大队,一人应征入伍,一人被推荐上了大学,一人被招工到县供销社做了售货员。另一名叫李翠红的女知青虽然暂时还没离开甩湾子大队,可她已经转成了正式党员,只有周悦玲因为家庭问题,她连团员都不是。因为知青集体户在村子的最南边,周悦玲和李翠红不愿在那居住,她俩又搬到了李队长家的那一间半厢房里。那年秋后,李吉发到南沟大队相亲回来,周悦玲问李队长的媳妇:“李婶,吉发哥这次相亲咋样啊?相中了吗?”“悦玲啊,可叫你吉发哥把我愁死了,这都相看了七八个了,他愣是一个也没看上。要不这样吧,干脆你给你吉发哥当媳妇算了。”李队长的媳妇原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周悦玲却当真了,她考虑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找到李队长的媳妇说:“婶子,你昨天说的那事,我同意。”就这么简单,周悦玲同意了这门亲事。年年末。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周悦玲和李吉发领取了结婚证,她嫁给了李吉发。那年周悦玲二十二岁,李吉发二十四岁。因为周悦玲嫁给了农民,她成了扎根农村的知青典型,不光得到了公社知青办的表彰,县知青办还奖励给她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结婚后,周悦玲和李吉发互让互敬,恩爱有加,他俩生活的很幸福。自打结婚那天,周悦玲还给李吉发立下了一个制度,不管多忙,每天必须学会十个字,要做到会写会念,还要理解字的意思。每天不学会十个字,别想上炕睡觉。一晃就是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李吉发的文化水平达到了小学毕业生的水平,他能读书看报,还学会了写信。因为学会了读书看报,李吉发不光成了大队的拖拉机手,还是小队的记工员。美中不足就是结婚三年了,周悦玲还没怀上孩子。到了一九七九年,在甩湾子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就剩下周悦玲一个人了,因为她已在农村结婚,无法再把户口迁回上海。虽然和李吉发生活的还算和睦,可因为一直没有孩子,也时常有争吵和不愉快。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加深,再加上不能回上海的失落和绝望,周悦玲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她经常坐在一个地方发呆,一坐就是一上午,有时一天才吃一顿饭,不叫她吃饭,她都不知道吃饭。到了一九八二年,周悦玲的体重从以前的一百二十斤骤降到了八十六斤,面容憔悴的吓人。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说她患了焦虑症,必须重视起来。李婶和李吉发都知道周悦玲的病因,他们真怕周悦玲有个好歹,就劝她,说只要她高兴,怎么办都行。后来在大队书记的指点下,李吉发和周悦玲办理了离婚手续,周悦玲顺利返回了上海,户口也迁到了上海,工作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刚回到上海一个月,周悦玲还没适应上海的生活和工作,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又出现了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她怀孕两个月了。对于这个结果,周悦玲是喜忧参半,忧的是刚办理了离婚手续,却发现怀孕了,这令她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喜的是当时她在东北诊断为不孕症,说她没有生育能力,这下她就不用担心自己患有所谓的不育症了。说句实话,周悦玲也不想和李吉发离婚,离婚的原因一半在周悦玲身上,她是为了回上海。一半在李吉发和他母亲身上,他娘俩一是怕周悦玲有个三长两短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另一个是他娘俩看周悦玲不能生育,他们不想让老李家断后。得知女儿怀孕了,周悦玲的父母和亲友都劝她打掉这个孩子,周悦玲却不同意,她慎重思考了两天,跟单位请假一个礼拜,坐火车去了东北。听到这个消息,李吉发和他母亲喜极而泣,李吉发当即答应了周悦玲提出的复婚要求。在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下,周悦玲和李吉发复婚了,当时东北刚实行分田到户,李吉发的父母说他们照料责任田,就打发李吉发来到了上海。刚到上海时,周悦玲的父母不让李吉发进家门,李吉发只好住在了环卫所的一间工具房里,并在环卫所干起了收垃圾的临时工。当时环卫所的所长正是李翠红的舅舅,李翠红返沪后也在环卫所工作。要不然,李吉发不可能住在环卫所的库房里,更不会在环卫所干临时工。年的中秋节,周悦玲生下了一个男孩,那个孩子只有四斤重。有了这个孩子,周悦玲的父母才让李吉发登门,并让女儿女婿和周悦玲的外祖母暂时住在一起。生活的艰难就不一一列举了,用周悦玲的话说,她和李吉发吃的苦遭的罪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苦难的日子格外漫长,二十年的时间就像一辈子一样。年秋天,周悦玲的儿子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孩子开学的前几天,周悦玲让李吉发回到东北把她公婆都接到了上海,她说一直忙于生计,也没能好好孝敬公婆,她心里很内疚。之所以把公婆接到上海来小住,那年周悦玲正好退休了,她说想尽尽孝心,陪陪公婆。年夏,周悦玲的儿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一家商业银行任职,工资待遇非常优厚。第二年,在儿子的帮助下,李吉发和周悦玲开办了一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部,生意异常火爆。目前,李吉发和周悦玲夫妻俩经营的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部已经转让给别人经营了,他夫妻俩住在儿子家一百三十平米的房子里,帮着儿子儿媳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作者:草根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