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江民俗生态园。(资料图片)舒兰市“二合雪乡”。(资料图片)舒兰市“二合雪乡”。(资料图片)舒兰市“二合雪乡”。(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李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源远流长的优良文化传统。如果说,在岁月积淀中继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是源自本能,那么,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去挖掘优秀民俗文化,赋予其更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内涵,则是新时代开拓者的本领。在广袤的吉林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旅游+”思维激活白山松水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密码,一步步文化风情交会、生态景观交融的旅游“好棋”层见迭出,一个个让旅游业持续“生金”的市场经验巧妙“落子”,一幅幅文旅融合的产业演进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乡村民俗游进入旺势初春时节,来到海兰江南岸的龙井市东盛涌镇仁化村,仁化湖的冰面渐渐消融,清澈的空气中似乎带着泥土的芬芳。这几年,在村支书元永镇的带领下,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搭上了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快车。人们在村头的荒地上挥汗如雨近6载,创造性地建起了占地面积达32公顷的“海兰江民俗生态园”。生态园里,朝鲜族传统民宿村、原生态蒲棒湿地、长白山奇石馆、日光生态主题餐厅、恐龙馆等休闲旅游项目交相辉映。在民俗文化小广场上,“辣白菜节”宣传标语格外醒目。不远处的杨树林里,朝鲜族的酱菜缸、汉族的酸菜缸等北方传统农耕文化老物件,一个垒一个,高高叠放成立柱状。“这些缸啊、磨盘啊,都是从周边村子里拾掇来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物件扔了可惜,放在这里,做成景观,还挺受欢迎。”元永镇介绍,仁化村至延吉市的公路贯通指日可待,更坚定了仁化村将以民俗文化旅游业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的信心。“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小时候一到过年,乡亲们就聚在一起剪窗花、贴福字,家里都会炖上满满一锅猪肉酸菜粉条儿。我曾经以为,咱的年味儿也是祖国各地共有的。直到与外省的朋友聊起过年的习俗,看到他们因为好奇瞪圆的眼睛,才知道,这东北的年味儿是我家乡所独有的民俗。”在长白山脉西麓老爷岭脚下的舒兰市“二合雪乡”,37岁的孙琳琳经营了一家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她既忙碌又快乐。因为这个春节,二合旅游业太红火了——不大的小山村里,几十家农家乐都迎来了客房爆满,村民和游客一起贴年画、包饺子、放鞭炮、演二人转。游客们有的盘着腿,坐上热烘烘的火炕,吃着热腾腾的东北菜;有的摆弄着民宿里陈列的关东老物件,争相跟篱笆院墙上悬挂的大红灯笼、村头新堆砌的苞米“黄金屋”拍照留念。“年,二合为了转型,村民集资成立旅游公司。先用冰雪旅游打开市场知名度,开春之后种花海,夏季主推避暑,秋季做采摘,我们想发展四季游。”说起旅游,村支书卢才书乐得合不拢嘴。自年末至今,二合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多万元。据统计,仅大年初三当天,二合就接待游客近人次。为了发展旅游,这几年,二合新修了路、安上了路灯,建起了室内卫生间、生物污水处理厂和停车场,为城市游客提供便利。不过,小山村的整体格局和餐饮结构,却没大变样。其目的,就是为了保留最质朴的关东风情和浓浓的乡土风貌。“一站式”互动体验受青睐像二合一样,刚刚过去的冬季,位于我省东南部的临江松岭雪村,也是篝火通红,笑声阵阵。大年三十,来自广州、合肥、成都等地的游客,拖家带口齐聚小山村,在漫天大雪里体验乐趣十足的关东大年。范建超经营的农家大院,在雪村很有名气。发展乡村旅游十来年,他深信,“热情的服务和地道的乡音是咱东北旅游最美丽的风景。”范建超边说边将室外冻得硬邦邦的黏豆包和大馒头收进食品箱。转身回屋,他又麻溜地用竹条串着红彤彤的大山楂。遇见松岭雪村副书记李善梅时,她正领着20多名广东游客换上印有红花绿叶图案大花布棉袄。手把手教游客们扎紧绿色头巾,耍起粉色绸缎扇子,做足了扭一曲东北大秧歌的架势。看着不远处,木栅栏前方戏雪场地上的游客们肆意地跑着、闹着、笑着,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李善梅告诉记者,这两年,松岭雪村凭借淳朴的关东风情和水墨画般的冬季雪景,在互联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