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吃是最大的事。
有的人吃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有的人吃是为了从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愉悦,后者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另一片天地,成了一个高级“吃货”。
我认为梁实秋就是这类让我羡慕和钦佩的高级“吃货”。梁实秋,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南京、青岛和台湾的大学任教。
梁实秋是学者也是文人,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但是,他被大众所熟知的当属他写的散文,尤其是《雅舍谈吃》,可以说是一个高级“吃货”的写真集。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读起来轻松有趣,着实是一本适合休闲消遣,又适合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的书籍。《雅舍谈吃》文字通俗易懂、优雅淡泊而又妙趣横生,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将饮食文化、故土乡情融于文章中,那是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最早也是受了《雅舍谈吃》的影响,后来成了一个对美食颇有研究的吃货,还专门去把《雅舍谈吃》里写到现在能找到的美食尝了个遍。
读了《雅舍谈吃》,我们了解了梁实秋那个年代作者笔下的美食是怎样的,深入地认识了关于美食的文化知识,更是惊叹于一个高级吃货是怎样炼成的:
1.尝遍天下鲜
真正的吃货可以“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不仅不辞辛苦听到哪里有好吃的就去“探店”,更是要去最热闹的都市,去最不起眼的街头巷尾寻觅美食。《雅舍谈吃》每篇都以一种食物或者一道菜品的名称为题目,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家常菜,比如《汤包》、《煎馄饨》、《韭菜篓》、《炸丸子》,到阳春白雪的上等美味佳肴,比如《佛跳墙》、《鲍鱼》、《狮子头》、《鱼翅》,梁先生可谓见识广博,尝遍天下美食。
2.跟随自己的味蕾,不盲目跟风
有些美食名声在外,自媒体时代所谓的“网红美食”更是随处可见。许多人因为听闻好吃而趋之若鹜,待真正品尝过后觉得也不过如此,感觉并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也没有达到有口皆碑的水平。
梁实秋在《酱菜》一篇中提到“六必居”,想必熟悉北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市面上目前也有包装的六必居酱菜、六必居芝麻酱和调料售卖。“六必居的匾额是严嵩写的,格外地有号召力,多少人跑老远的路去买他的酱菜。”然而,梁实秋认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没有什么特殊。
真正的吃货是跟随自己的味蕾,不盲目随大流,有自己对美食的看法和观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就拿酱菜来说,梁实秋认为他家附近的天义顺的酱菜好吃,而非人云亦云的“六必居”。而且在繁多的酱菜品类中,甜酱萝卜百吃不厌。他还举了适宜做配料的酱菜——“酱黄瓜炒山鸡丁”与“酱白菜炒冬笋”,他仔细写了怎么做好吃——切片还是切丁、放哪些调味料,炒出来是什么味道,让读者垂涎欲滴,又跃跃欲试,如果过年能够做上这样一道美味该有多好!
普通的酱菜在文人笔下也有了灵魂。一般老百姓也许不像美食家那样见多识广,但是对美食保有最基本的尊重和追求,用心对待一日三餐,用精心制作的一粥一饭、一菜一汤来填补每一天的平平淡淡的人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生活因为美食多姿多彩,吃货的日子总是有滋有味,有期盼的,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惊艳你味蕾的美食是什么,在下一个转角就遇到了日思夜想的熟悉的味道。
3.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高级吃货将这种对于精致美食的追求发挥到极致,讲究饮食和食材越精细越好,最忌粗劣庸俗,实属是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生活。毕竟在爱与美食中,还是美食比较不容易辜负。
一串串的冰糖葫芦
酸梅汤与糖葫芦应是北平普通人家常见常吃的东西,但是一样的东西有的地方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梁实秋认为,“玻璃厂信远斋的酸梅汤与糖葫芦,特别考究,与其他各处或接头小贩所供应者大有不同。”信远斋铺面清洁,门窗一尘不染,那酸梅汤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令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那冰糖葫芦干净精致,每一颗山楂硕大无瑕疵,而且单个独立,不用竹签穿起来,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打包。果然比别家的更胜一筹。
对美食的不辜负还体现在念念不忘心中所想的美食,也可以说是“馋”吧。梁先生写道,他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听得小贩在深巷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他则坐在椅子上仔细端详,待小贩熟练地片好羊头肉,他托着一盘羊头肉,又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睡乡。这个片段读来十分有趣,把一个吃货对于美食的执着抒发得淋漓尽致、风趣十足。
4.美食应讲究时令
古人说:“不时不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遵循自然之道,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当然,对于吃货来说,很多美食非到了某个季节才好吃。
《雅舍谈吃》里不乏关于美食时令的描述,“北平人家里吃白肉也有季节,通常是在三伏天”、“黄鱼有一定的汛季,春夏之交是黄鱼上市的时候”、“花糕、月饼是秋季应时食品”。
在《馋》这篇文章里,更是按照时令将一年四季好吃的罗列出来,从年头到年尾不同的时节都有好吃的,看得人直流口水呀。
“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罗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爱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
5.就好这一口儿——家乡的美食
当然,再见过世面的美食家,最忘不了的还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食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是直到我们老去也不会忘记的味道。故乡是我们的根,是灵魂栖息的港湾。很多人去国外旅游还要带泡面和老干妈,因为每天啃面包、披萨,我们的“中国胃”受不了。
梁实秋写到喝豆汁儿,北平人爱喝豆汁儿,而且是不分阶级的,不管是卖苦力气的还是有身份的姑娘、哥儿们,配上那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辣咸菜,个个喜欢。梁实秋如此解释“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但是南方人从小没有受到那个熏陶,喝不了豆汁儿,受不了那个酸中带馊腐的味儿。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美食养一方人。
梁实秋还记录有一回小弟弟心血来潮想吃炸丸子,母亲便派佣人到胡同口的同和馆买来一碟小炸丸子,每人吃了10个左右,心满意足。他说时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记那一回小炸丸子的滋味。这种感觉估计只有到了他写《雅舍谈吃》的年纪才愈发浓烈愈发珍贵。
我们都是在吃货路上修炼的凡夫俗子,享受美食带来的欢愉和慰藉。
欢迎大家留言区一起讨论,关于美食的看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