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宫廷美食,现在东北人都离不开它,可

有一种美食,东北人都离不开它。它跟什么都能成为绝配,它就是大酱。大酱又称黄酱,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蒸煮、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调味品。作为满族传统的调味品,大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就开始了种豆制酱。清朝年间,大酱从民间一跃成为了宫廷美食,顺治皇帝建酒醋房,设酱匠16名,专门制作宫中用酱以及酱黄瓜、酱萝卜等各类酱菜。

时至今日,大酱依然是北方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依古法制作的台安大酱,则是鞍山地区最为地道的风味,更是民间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靓丽风景。

大酱

提起老李太太大酱,在鞍山台安可谓无人不知。三代传承,一酱享名。今年47岁的李桂莲自高中毕业起就跟随母亲开始学习下酱,这一做,就近30年。

制酱工艺繁琐,耗时漫长。一缸好的酱,不仅仅要色泽鲜艳,气味醇厚,更要入口咸鲜,味道纯正。豆子的选材,就极为关键了。李桂莲所用的,都是当地当年产的黄豆。经过选豆机的严格把关,剔除掉干瘪、破损的劣豆,留下粒粒饱满、光滑匀整的豆子,它们个个像底气十足的士兵,只待一声令下,即可赴汤蹈火。

大豆

当轰轰烈烈如潮水般的选豆工序过后,精选、洗濯好的黄豆就下锅踏上制酱的征程了,它们在锅里有滋有味地“咕嘟”着,轻吟低唱,制酱作坊里升腾的热气和热闹的歌吟让冰冷的冬季一时间生机勃勃。

在李桂莲身轻如燕的忙碌中,黄豆的香气渐渐飘满了整个作坊。接下来就是搅碎、制酱块。

把碎豆搓成面团儿,再案板上墩摔、夯实,变成砖头一样的酱块儿。

酱块

方方正正的酱块排列在架子上,等待发酵。微生物在其中此消彼长,互相制约,酱块干瘦的身上甚至会长出斑斑点点灰绿色的“毛装”,像个丑小孩。但制酱人一点也不嫌弃它,相反却爱怜有加。

这些酱块需要在架子上睡足三个月,这期间,制酱人李桂莲像守护婴儿一样,每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