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理环境对我国各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
R07组学号:姓名:杜心
试析地理环境对我国各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的作物不同,从而影响着各地区的饮食文化。而自然地理环境具体主要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影响着各地的饮食文化。人文地理环境主要以各地经济水平,风俗习惯影响着饮食文化。而本文主要从各方面具体分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论述各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饮食文化区域气候地形
正文:
一、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形地势对各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形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包括着人们的饮食文化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也多种多样,其中地形主要以山地高原为主,其次为平原、丘陵和盆地。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以丘陵和平原为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我国约三分之二的耕地和三分之四的粮棉油生产基地都集中在这里,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为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提供坚实基础。受此影响,东部地区主要以米面作为主食。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不平,加之高原带来的严酷气候很难发展种植业。因此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人们多饲养绵羊、藏羚羊等牲畜,从而以肉食、奶制品为主要的食物。青稞作为为数不多在高寒地区存活的种植作物,受到高原地区人们的青睐,用青稞酿成的酒也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不仅如此,当地的高海拔导致了水的沸点较低,因此高原地区的人们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作成糍粑食用。地形除了影响各地的生产方式外,一定程度上也对各地的饮食文化具有保护的作用。以茶文化为例,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以喝散装茶叶为主且以煮茶泡茶为主要形式,从而也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茶艺表演等。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崎岖,海拔较高,运输不便,从而把茶叶制作成砖的模样来进行运输。当地普遍以喝砖茶为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取水较为困难且不易烧开水,于是人们将茶叶制成酥油茶和奶茶等形式食用,形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地势上,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第一级是海拔在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第二级是青藏高原以东以北,海拔在-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是我国东部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海拔在米以下.此外,我国还有广阔的大陆架,包括渤海和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阶梯状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促进内陆动植物资源的发展;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促进食材运输,同时也盛产丰富的淡水水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进而使激流拍打中的鱼鲜更加肉质鲜美。
气候对各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受到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且大陆性季风气候最为显著。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部为界限划分出了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限以东为季风区,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以西为非季风区,主要以畜牧业发展为主。在季风区的地区又可以细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两种。以秦岭-淮河线为分界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干燥显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这一地区的人们习惯在冬天采用腌、渍、浸泡、酱等方法制作各种腌菜制品如咸萝卜条、咸豆角、糖醋蒜等,酱菜制品如酱五香大头菜、酱黄瓜、酱八宝菜等,泡菜制品如泡洋白菜、泡辣椒等。糖制制品如蜜饯、果脯等.这样加工既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又使得香味浓郁,口味极好。对与肉类食物,也可进行腌制或烟熏加工法来仿佛储存,如熏鱼、熏鸡、熏肉、腌鱼、腌肉等。以此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人爱吃咸也受此影响。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气温和降水相对于北方较为有优势。一年四季当中都有蔬菜,因此南方人口味偏为清淡。而南方较低的纬度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使得当地的水果糖分含量较高,许多南方水果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食品。因此南方人的口味相对偏甜。从而有了南甜北咸之说。季风区夏季暖热多雨的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此外,雨热同期也是我国气候的一大优势,使广大东部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而南北方受到不同的季风气候的影响,作物的产量和种类也相应的不同。北方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作物一般为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南方地区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作物基本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因此也产生了南米北面的说法。
土质的不同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土壤是在位置、气候、地形、地质与母质、水文、生物、时间、人为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植物则以土壤为依着进行生长,它直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成分和水分.中国的土壤-植被呈地带模式分布。其水平地带模式在三大自然区的框架下形成。东部季风区在温度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温度地带模式;温带、暖温带地区在水分驱动下,形成土壤-植被经度地带模式;青藏高原在高度、热量和水分三重驱动下,形成特殊的土壤-植被高原水平地带模式。土壤植被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条件.各个地区的土壤植被特点各不相同,进而饮食文化也产生分异。如东北森林盛产鲜蘑菇、木耳、竹笋、咸菜、兽肉等,而草原地区则以食草动物牛羊为主。特定的土壤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的地理位置方面,土壤也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众所周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口味偏酸,而导致他们爱酸口味的原因为土壤。当地的土壤偏碱性,含有大量的钙,因此当地的作物中也含有大量的钙元素。人们长期食用当地生产的粮食,容易在体内引起钙质的积淀,产生结石。而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发现了酸性食物有中和人体内酸碱度的作用,可以减少结石。久而久之,在这一带生活的人们就形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人文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各地风俗习惯、信仰的不同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56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饮食喜好,其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信仰、心理、性格、审美意趣和历史文化等等.如满族的沙琪玛,维吾尔的烤肉串,傣族的竹筒饭,各样的清真小吃。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图腾信仰、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等都会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宗教教义规定和宗教习俗也对饮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佛教教义规定禁止宰杀动物,因此多数民族的佛教徒是茹素的,这进而推动了我国瓜果蔬菜的栽培和豆面制品的发展。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饮食颇为讲究养生。伊斯兰教民族以牛、羊等肉食为主,不食用猪肉、狗肉、驴肉和自然死的兽肉、禽畜血、无鱼鳞的鱼类;此外,他们自己的清蒸菜点和糕饼制作也发展较好。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高,饮食文化水平就高.如古人茹毛饮血而今人则掌握了高超的烹饪技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交通发达,要素流通更加频繁畅通,有利于食材运输和饮食文化交流融合,进而促进更进一步促进饮食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地会产生不同的膳食结构以及不同的菜肴风格。
政治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以古代社会为主。在古代,饮食文化受政治形态的影响较明显,表现在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会影响民间饮食风尚,通过贿食、献食、赐饮、赐宴,使饮食成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混迹官场的政治工具。如唐代禁食鲤鱼,以免触犯帝王忌讳。
总结:综上,我国饮食文化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受到这两个大的方面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饮食在食材选用、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饮食禁忌和风味流派上都各具鲜明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饮食行为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