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微小圈最新资讯,每日推送,潼关人都在
老潼关城南的潼洛川道,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水、土、河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宛若游龙的地理走势,蜿蜒奔流的小溪镶嵌其间。地下清泉纵横交错,地势分布构造颇为奇特,从南面的斜坡高地俯视下方,形似“八卦”地形清晰可见,宛若神来之笔。这片土地上的青笋生长周期较长,当年十月中旬下秧,来年六月收获。潼关酱菜正是用这样的铁杆青笋(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菜笋),先盐渍后酱渍腌制而成。酱笋成品后,外皮保留一层笋皮,呈酱色,亦称“连皮酱笋”。酱笋生产工艺复杂,先盐后酱,反复倒缸,最后存放于优质面酱中,一般头年腌的笋,次年才出缸销售。其色泽红中透黄,鲜润夺目,咸度适中而稍带甜味,酥脆爽口,味道醇厚,且久存不变质。腌制成品后,用刀切片,在阳光照射下呈红黄透亮、色泽鲜润,十分诱人。上等的原料加上考究的工艺,怪不得当年鲁迅先生在路过潼关尝过这道小菜之后,专门买了10斤酱笋送给亲朋好友,还不忘告诉友人:“这酱莴苣的确好吃,有特殊风味,作为出远门归来的礼物是最好不过了。”潼关酱菜的魅力不止于此,其在国际上首次亮相便引起了外国友人的浓厚兴趣。究竟是怎么回事?时间回溯至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贵州茅台酒和潼关酱菜同去参加了名贵食品展,当时洋人对盛酒的陶罐不屑一顾,急中生智的官员便敲碎坛罐,顿时酒香四溢,一片哗然;大家围观过来的时候,而盛有潼关酱菜的竹篓不启封却酱香扑鼻,引起众人垂涎……看到这,我们忍不住想要追踪溯源,究竟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明这么风味独特的小食?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小食的问世居然是个美丽的意外。相传,大约在明朝末年,山西省临晋县(今为临猗县)陶唐村有个叫姚三才的人,在潼关的一家油铺当小伙计。他吃苦耐劳,省吃俭用,若干年后,掌柜告老还乡,他就用自己的积蓄买下这个作坊,号名“万新合”。随着生意不断扩大,他的店里也卖起了青菜和咸菜,生意十分红火。一次偶然间,一根青笋无意间掉入酱缸,当发现时已有数月,去掉外皮,切片品尝,酱香浓郁,酥脆香甜。欣喜之余,姚三才开始用盆、罐腌莴笋,边试边改,改盆、罐为缸,改纯盐为用面酱腌制。没想到街坊邻里四周的商人都被这浓郁的酱香吸引,酱菜生意越来越兴隆,姚三便专营酱菜业,不断改进工艺,代代相传。嘉庆八年(年),万新合铺面扩大到3间,在南北街,东、西街分设万顺合、万盛合、万新东号,酱缸多口。道光十年(年),在东街开设万盛源号,3间门面,姚姓同乡王盛哉任经理。到同治年间,万盛源有厅房5间,酱缸余口,酱制品种由酱笋发展到杏仁、核桃、银条、豆角、黄瓜、辣椒等八宝小菜什锦包装,兼营糕点和各种杂货;经过包装的酱笋内装特制油纸,经久不腐,香味扑鼻。清廷列酱菜为“贡品”。如今,酱菜已经成为潼关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有机会去潼关,别忘了尝尝这里的酱菜,让它带你穿越时空,领略这座古城酱菜文化的厚重和神奇,把潼关味道记在心里。
来源丨与你潼行
天天特价包送到家
潼城鲜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