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上海还记得年央视春晚上姜昆的经典相声《着急》吗?当时副食品价格波动,姜昆和搭档唐杰忠一起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囤副食品的景象。没想到,在淮海路上的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15平米的酱菜柜台前,也上演了阿姨爷叔们"买买买"的一幕。
大头菜一大袋,花生酱两大罐,不仅自己买,还给别人带。一位顾客对记者说:“相信这块牌子呀。人家叫我带一点,我自己买一点。多就多点了,最起码吃半年。”
疫情期间,土特产食品商店一天都未关门,但酱菜柜台仍迎来最低落营业额,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足元。熬到2月下旬,柜台出现转机,日营业额跨过2万元门槛;3月初,又踏上3万元台阶。阿姨爷叔们"憋"久了的购买欲,化作真金白银的消费力。
疫情前,酱菜柜台的客单价岿然不动,基本稳定在27元左右;但2月中旬开始,客单价提升至32元,近期又涨至35元,相当于较疫情前上涨了30%。
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始创于年,其前身是由江苏商人鲍氏兄弟经营的培丽土产公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酱菜柜台逐渐打响名气,“培丽”虾籽、文蛤酱油等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淮海商场副经理陈志豪表示,目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热情在正在回流,逐步复苏,像常规品种公司都保证供应,并且每年研发新品,比如去年研发的腐乳,顾客的反响都很好。
编辑
许三多
视频
薯条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