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来袭,很多人吃饭没有食欲,这时候如果来一盘精致爽口的酱菜,配上一口暖香的白粥,或者夹在酥软馒头里咬上一口,肯定解腻开胃。
酱菜的色泽鲜亮,配上白米粥的温润甘甜,通过舌尖味蕾的感知滑入腹中,只留下满嘴鲜香,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凝聚在老北京人心中的情怀,也是每个国人最地道的饮食习惯。
酱菜不是酒席上的硬菜压轴菜,也不是西式餐厅中的甜品点心,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胃菜,它能轻易地勾起人们的食欲,让人欲罢不能,久久不能忘怀,妥妥的一个磨人的小妖精,难道人活着不就是为口吃的吗?
而酱菜中最负盛名,年代最久远,最好吃的当属百年老店六必居。六必居是国内知名老字号,据传它最迟始建于公元年,明朝嘉靖九年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创始人是山西临汾赵氏三兄弟,开业时是一家酒作坊,后将酿酒改为制作黄酱、酱菜。
六必居穿越明、清,民国,经过十几代传承人的守护和继承,将祖传秘制的酱菜风味延续至今,现如今六必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割舍的记忆和味道了。
据传,在明朝,连皇帝都喜欢吃六必居的酱菜,六必居每次新出酱菜,都要给嘉靖皇帝送一坛。清代时就是宫廷御品了,当年为送货方便,还赐了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于年在北京中南海设宴庆祝,点名要吃六必居的酱菜。
新中国成立后,六必居的酱菜更是成为国宴的常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时,就指定秘书购买六必居酱菜带回日本。
我们都知道,牌匾是一个商号立命建业的根本,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之源,牌匾上的题字更是直接影响着品牌的价值,题字人的身份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北京六必居前门外粮食店街店堂内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匾牌,据传是出自明朝宰相严嵩之手。
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其书法却是一绝。不过为何出自严嵩之手,却没有严嵩的落款呢?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严嵩的府邸离六必居非常近,仆人常去六必居买东西,也有人说是严嵩本人常去六必居喝酒
六必居掌柜知道严嵩,当时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大官,为了抬高店铺身价,就托严府的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题匾,仆人就找到严嵩夫人的丫鬟,让丫鬟去求夫人转告。夫人知道严嵩不会给这种小店铺题匾,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在严嵩面前练字,写六必居几个字,严嵩看夫人经常写不好,就提笔为夫人写下六必居这几个字让她临摹,当字帖用,自然也没有落款。从此六必居的名声越来越大,传遍京城内外。这是六必居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