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此之大,食材也千差万别。每一道小菜都是一种地方文化,更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酱菜,即以蔬菜为原料,通过腌制的机理,经过一定时间发酵,腌制成民间食用小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个品种。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酱菜,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1
当涂县
当涂县酱菜业,始于明末清初。解放初期,比较有名气的酱坊要数“宏泰昌酱坊”。当涂酱菜,讲究产品质量,注重翻新品种。常年大量制作五香萝卜条、乳黄瓜、萝卜片、醋蒜头、酱生姜、什锦菜、腌青椒等品种。
黄池酱菜当涂县黄池镇有丰富新鲜的物产,加上百姓由来已久的酱菜制作习俗,使得黄池所产的酱菜远近闻名。其酱菜用料新鲜,工艺考究,口味独特。吃的时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觉醇香厚味,微辣中鲜味儿直透舌根,是小酌品茗时的绝配,也是馈赠亲友和早餐必备小菜。
酱瓜
黄池酱瓜驰名已久,具有酸、甜、咸、辣、香、脆具存的特色,颜色碧青,香味纯正。民国时期,黄池镇上老字号“恒太源”创始人陈太源沿袭祖传配方,选用鲜嫩的菜瓜,经三浸四泡起水后,用隔年陈酱和调味品浸泡而成的筒子瓜,是当涂名产。
萝卜条
选用当地盛产的萝卜,采用传统的风脱水加工方法,与科学加工方法精细加工而成的萝卜条,具有香、甜、脆、嫩的独特风味。萝卜条特有的香气,嚼后无渣,食用后能消滞解油腻,增进食欲。成品色泽黄亮,肉质厚实,香气浓郁,脆嫩爽口。
2
含山县
运漕酱菜数百年来,运漕酱菜既保持地方传统,又逐步吸收扬州等地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系列,“洪义泰”酱槽坊和“汪森和”酱坊所制酱菜既保持瓜果蔬菜清香味,又有浓郁的酱香味,其特点是酱香浓郁、甜咸适中、色泽明亮、块形美观,且花色繁多、货真价实,很受人们喜欢。
洪家和汪家都是用自家制作的豆酱泡制酱菜,他们根据不同季节,生产应时酱菜,选用优质的菜瓜、黄瓜、萝卜、豇豆、生姜、莴笋等,制作出的飘瓜、筒子瓜、水萝卜等,味道鲜美、脆而无渣。而长年售卖的萝卜干、火蒜等更是回味久远,其产品闻名江淮。
3
和县
白桥糖生姜和县白桥镇的糖醋生姜在民国时期已久负盛名,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糖醋生姜色泽鲜艳,口感香甜,开胃健脾,还可清凉败火,隔夜之后口味不变。这种奇妙的生姜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不仅在选材上要求个头相差不大,而且要经历清洗、晾干、腌制、泡制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最后还要用石灰砂浆封口,等到出售的时候再放入甜酱汁内保存。
4
博望区
博望香菜为马鞍山地区的特产之一,是一种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农家小菜。其特点香辣脆嫩,口感顺滑,是当地人最为喜爱的早茶菜点之一。制作这种香菜之时,选料考究,主要品种有高秆、尖叶的白菜等。先将这些白菜放到太阳下晒上大半天,剥去外面已经枯萎的叶子,然后再把白菜放在院子里晒软,之后洗净。
在腌制过程中最费时的要数切白菜了,要把白菜切成条,长度大约10公分,宽度仅有0.5公分,切好之后就放在院子里晒干。几天之后,将晒干的香菜放入一个大木盆中,加盐大力揉搓,直到菜条泛出水来,再加入提前准备好的生姜米、胡椒粉、八角粉、熟食油、熟芝麻、白糖、蒜泥、茴香、陈醋、味精等佐料,直到搅拌均匀,勾兑出了集香、辣、咸、脆于一体的滋味,佐餐、伴茶,皆是上品,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耀眼亮点。
新市酱瓜
博望区新市镇的夏村酱瓜,制作技艺也是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就已经有了,一直延续至今。在制作之前,人们首先要精选菜瓜,要求个头均匀,体型较好。然后将这些选好的菜瓜放入酱缸。酱缸中的酱料主要是以小麦为原料制成,菜瓜在小麦酱中腌制大概一个月即可食用。这种酱瓜外形较好,通体较为透明,且味道鲜美,口感脆嫩,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资料来源:《江北重镇—运漕》
《山水诗都—当涂》
《人文马鞍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