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满汉全席、精致的官府美食,还有那琳琅满目的市井佳肴,老北京的口福不浅。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汁、乡土气息浓重的爆肚,总能让人念念不忘,时常勾起异乡游子的乡愁。在美食当中,更透着浓浓的京味文化风情。
全聚德烤鸭全聚德烤鸭
老北京人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烤鸭是挂炉烤制,宰杀好的鸭先晾坯,鸭坯晾的越干,烤制的鸭皮越焦脆金黄。烤鸭用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全聚德对果木大小位置也有要求,必须是3斤多重的果木树干,因果木燃烧无烟且果木香味易渗透到鸭子中,鸭子入炉前,先在开膛部位浇入一壶开水,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围都能烤到,挂炉烤鸭外烤肉煮,外焦里嫩,适合多数人口味。
六必居酱菜
铺名先是叫“东来顺粥铺”,规模不大,只是一间小木棚,经营品种为豆汁、杂面、馅饼、羊杂。年,东安市场失火,木棚被焚。市场重建后,丁德山在原处建起三间瓦房,改招牌为“东来顺羊肉馆”,开始经营涮肉。丁德山出身贫寒,摆摊创业时凭力气挣钱,兴业之后也不失勤俭本色,仍是苦心经营。由于他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又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营之道和制作技艺,所以,没出几年,东来顺的涮羊肉便与当时闻名京城的“正阳楼”齐名。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来顺改良了涮羊肉的火锅等器具,并以选料精、加工细、佐料全、火力旺的独到之外,一越而成为京城涮羊肉之冠。从此,东来顺便一发不可收,不仅盖起高楼雅间,经营品种也不断扩大发展,形成了集爆、烤、炒、涮于一体的清真系列菜肴,在川、鲁、湘、粤菜系林立的京城,独树一帜,成为北京著名的老字号。
爆肚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特色---就是爆肚但是谨记喜欢吃这个东西可以,别吃太多,吃得多可以,吃完别喝凉的容易肠梗阻(有现实的例子)。
卤煮
这吃卤煮也有讲究,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紧接着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料,火烧透而不黏,肉烂且不糟,其实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但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因为是老汤的缘故,口轻的人如果觉得汤口有点咸,可以向店家要些白开水兑入汤中。
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满族入关后兴起,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公元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