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肠伴俺走人生
(郝昱硕通讯员:郝效德)年轮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我已步入了老年。几十年的人生旅途,几十年的风雨坎坷,几十年的酸甜苦辣,犹如小河的流水一去不再复还,留给我的只有回忆和印迹。在诸多的回忆中,有高兴、有喜悦,有痛苦、有悲伤,更有后悔和遗憾。几十年来有些记忆已渐渐忘却,有些记忆断断续续或模糊不清,但莱芜口镇南肠却始终记在心上,刻进了脑海里。因为自打我记事起,顺香斋南肠这个名字和这一特产就一直伴随着我走人生。
我的家乡在汇河南岸的郝中荣村,祖辈以农为生,是父母养育了我,是汇河水滋润了我。一代代的老人们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坷垃堆里刨食吃,生活能有个好?日子能不穷?穷苦的生活让农民十天半月见不到点油水,能照饱地吃上一顿鱼肉那可真成了人们最大的渴望和奢侈。实际的实现不了,人们就来“精神餐”。因此,在劳动之余、茶余饭后,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吃,议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吃。像什么肉好吃了,什么肉怎么做更香了等等,如果有人能吃个大酒席,那可是种荣耀和自豪。逢人绝对会说:“今天又是八个精菜两碗大肉,那个鸡那个香、那个鱼那个好、那个藕那个脆、那个芹菜那个鲜啊!那个小酒往嘴上一端,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好呀!”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家里有肉吃,总是偷偷把家里的猪油抹在嘴上,明晃晃的,到处显摆,其实真的咋样,他自己心里清楚,人们心里也更明白。说实话,对于当时常年围着一亩三分地打转转的农民,思想封闭,还真没见过大世面。
“辛兴姜、仪封麻,城子县的香椿芽,口镇南肠走天涯!”这是在当时我们那里大人小孩都知道的顺口溜。在人们心目中,这四样东西是最好最好的特产了,也是人们的荣耀了。由于俺村和辛兴、仪封是邻村,辛兴姜和仪封麻我们都见过,而且还吃过辛兴姜呢!至于城子县的香椿芽俺也吃过,原因是俺老姑奶奶的婆家就是城子县村的,她家的后院长着两棵高高的香椿树,根深叶茂,能产好多椿芽。去走亲戚时,老姑奶奶还专门用椿芽给俺炒过鸡蛋吃,每年收了椿芽还专门送给俺家一点腌咸菜吃。你别说,那味道还真的很特别,香得很呢!
四样特产见过三样,唯独没见的就是口镇南肠。别说吃了,还真的不知道长得啥样来。我们村有一个赶四集卖肴药的“肴药贩子”,常年赶口镇集,他说他不仅见过口镇南肠还亲口吃过,这让我们羡慕不一。每当人们提起莱芜特产时,他总是对口镇南肠津津有道,赞口不绝。他当时讲,口镇南肠有拃数长,形似小丝瓜,颜色是黑的,皮是用猪小肠做的,里面全是半肥半瘦的精肉,而且各种大料齐全,制作工艺特别复杂。看起来黑黑的一点也不好看,可那真是好东西呢!用刀将肠子切成片,放在盘中,用手拿起一片放进口,闭上眼睛慢慢品味,然后细嚼慢咽,吃一片南肠,喝一盅小酒,那个香劲、那种味道、那个感觉、那种享受,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就是神仙也会陶醉。听着听着,我们好像早已进入了梦幻,梦见自己正守着一大堆南肠,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根又一根,把肚子撑得圆圆的、鼓鼓的,好好地过了一把南肠瘾。可当睁开眼时,却是一场梦,只有嘴里被馋出的口水顺着嘴角往外流是真的。从此,能吃上南肠、品尝一下南肠到底是什么味道,便成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和追求。可在当时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能有钱买南肠吃那才真叫天方夜谭呢!
记得我第一次吃上南肠是在我12岁时,那是在过了年走亲戚时吃到的。我有一家亲戚是邻村的,他家我的表大爷在一家镇卫生院当主治大夫,医院的医生,两个人都吃国库粮拿工资,家庭十分富裕,生活条件也非常好。就在这一年的大年初十,我和我的一个小叔去了他家走亲戚。我虽然不愿意到陌生的亲戚家去,但他家我还是挺愿去的,因为他家富有,去了不仅吃得好,还能挣到几毛钱的磕头钱。吃饭时间到了,家里还坐下了几位去他家走亲戚的大客人。不大一会,菜就上齐了。哇!头鸡二鱼三丸子……,这都是在农村大酒席上才能见到的菜啊,真的是好。但无论怎么说,这些菜我们也见过,可唯独有两样菜俺还真的没见过。一是蝎子,打小俺知道蝎子蛰人,是种很坏又让人特别惧怕的东西,可从没听说过还能吃。二是在一个平盘里摆着一层似圆非圆一片片的食品,看上去黑黑的,亮亮的、薄薄的。大爷指着那盘蝎子说:“这是油炸蝎子,十分珍贵,是上等的药材,药用价值很高,吃了对人体特别有好处!”随后,他又指着那盘似圆非圆的食品说:“这是口镇顺香斋南肠,是名牌产品,吃起来特别香,你们原先可能没吃过,那就多吃点!”于是,我们跟随大人夹菜吃,很快轮到了口镇南肠。难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南肠?我急忙夹起一片南肠要往嘴里放,当还未进口时,那香味早已扑鼻而入,流入心底。当把南肠吃进口里,那特别的香味、特别的感觉,让人无法形容。
吃罢午饭,已是夕阳落山之时,在回家的路上,那南肠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南肠这个名也随即刻进了脑海、刻在了心里。口镇南肠,真的太好吃了!真是让俺终生难忘。从此,我在小伙伴面前有了炫耀的资本,有了一种自豪和喜悦。每年踏入冬天,我就会企盼着春节的早日到来,当然愿望除了能吃好东西、穿新衣之外,更主要的是能到大爷家走亲戚再吃上一次口镇南肠。我真的感到好幸运、好幸福!
“效德你多有福啊!摊上了这么个好亲戚能年年吃上南肠,而我们是把不倒子盖棉条--今辈不能了!”小伙伴们羡慕着,就是那叹息声显得让人感到有些无奈。
时光荏苒,年轮飞转,时光很快步入了八十年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似春风吹拂着莱芜的角落,似春雨滋润着莱芜大地,似阳光温暖着莱芜人民的心房。莱芜变了,人们由贫穷走向了富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讲求生活质量了。人人想吃口镇南肠不再是一种渴望和一种梦想。南肠走近了人们,走进了千家万户,走上了农民的饭桌。逢年过节或平时来客招待,人们把口镇香肠搬上了桌,成为桌上一道味道独特、亮丽无比的“风景线”,圆了人们多年的南肠梦,当然也包括我家了。
年,我离开了曾干过九年镇党委通讯报道员的羊里镇,被调入莱芜市公安局担任《莱芜公安报》的编辑工作。几十年的人生旅途,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坎坎坷坷,但顺香斋南肠一直伴俺同行,成为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而且俺对南肠的感情越来越深,对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可真算得上是几天不见就想,几天不吃就馋。吃饭时,热腾腾的馍头就着南肠吃,软绵绵的煎饼卷上一层成片的南肠,另加几片小白菜叶或小葱子,味道独特,香气扑鼻,别有风味,令人陶醉。前年,我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刘京闻导师的高级书法培训班,学期一年。说句实在话,在这期间,口镇南肠还真的帮了我大忙。因吃不惯外地的饭菜,每次我都是带煎饼和南肠,另加口镇咸菜,看起来不怎么样,吃起来却挺香,就连外省同班的几名同学也没吃够我拿去的南肠,到现在还是隔断时间就让我给他们邮寄一些去,真可谓是墙内开花院外香。
一提到莱芜,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莱芜战役,想到吐丝口(现在的口镇),随即会想到口镇南肠。我有几家亲戚在外省,其中姑父家在黑龙江,每年他都把他那的当地特产木耳、人参什么的给我寄一些来,而我问他需要我给他寄什么时,他说啥也不要,就要口镇南肠。因为不仅南肠味道好,吃着香,而且更重要的是吃着南肠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小时候对南肠的那种渴望,想起那难忘的乡音。是啊!小小南肠系南北,根根意浓情义深。
吃了大半辈子口镇南肠,自然对南肠有了深厚的感情,总想了解一下这位“老朋友”的来龙去脉和前后发展状况,以免成为“肠盲”。因此,我就抽空查一些关于口镇南肠的有关资料并多方打听了解,最后终于才明白。
莱芜口镇南肠(香肠)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由济南历城人苏志廷老先生创办。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雨沧桑,“顺香斋”字号在山东尤其是莱芜家喻户晓,成为莱芜特产的代表。因其制作的南肠、肴肉、酱菜等系列食品,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味美可口、别有异香,名传四方,成为人们宴宾待客、馈赠亲朋的美食佳品。新中国成立后,百年老字号“顺香斋”几经变革,在新社会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年,原商铺被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年,随着对私营工商企业改造的顺利完成,“顺香斋”企业被改为国营单位;年,经莱芜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莱芜市口镇顺香斋南肠厂”;年,根据市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原莱芜市口镇顺香斋南肠厂实行了破产改制,“顺香斋”字号被拍卖,易嫁于个人公司,年注册成立“山东顺香斋食品有限公司”,现在莱芜高新区生产经营。企业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产品畅销不衰,企业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食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百年沧桑,口镇南肠见证着历史,也经受着时代潮流的冲击。年3月,原莱芜市口镇顺香斋南肠厂的破产改制,老厂一下陷入困境,工人们因没了工作流下了伤心的泪。一个源远流长的名牌产品企业就这样悄然消失?年4月,自年3月曾一直在原国营莱芜市口镇顺香斋南肠厂工作并任过多年酱菜车间主任的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十大模范传承人,现任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刘锋勇于担当,自觉挑起了百年南肠发展的大业,重新扬帆,敢破风浪,在浪花飞舞的海洋上启航。他使出浑身招数,购得老厂土地房屋使用权后,带领企业技术骨干和下岗职工重新整合,在原厂址的基础上创办了“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齐鲁泰顺斋”商标。公司继续生产“莱芜南肠”、“口镇酱菜”两个品类的地方特色名吃。生产的“齐鲁泰顺斋”牌南肠、风干肉,以及酱腌菜、调味品等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十几年来,面对食品业飞速发展的新潮流,刘锋敢立潮头勇当“弄潮儿”,敢闯市场不服输,敢超人前用新招,敢闯世界奔新潮。他带领企业职工自主研发出了国内先进的切割、灌装、风干、蒸煮及杀菌工业生产线,并通过ISO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先后获得“山东食品业百年老店”、“山东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齐鲁名吃”、“济南老字号”、“莱芜名吃”、“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年,企业申报的“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司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年公司投资建设了国内首家香肠博物馆——“山东泰顺斋南肠博物馆”,内设历史文化馆和科普体验馆,通过修缮老厂区、打造传习基地等方式积极传播莱芜口镇南肠文化。泰顺斋已成为鲁中地区具备规模和实力的肉制及酱腌菜生产厂家。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年1月26日上午,政协第十届济南市莱芜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作为政协委员的刘锋提出了建立莱芜南肠联盟和集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一体的历史文化古街区的提议,建议将莱芜南肠生产纳入联合化、规模化、一体化、长远化的轨道,以把莱芜南肠推向更高大、更长远、更广阔的平台,让莱芜南肠走出齐鲁,奔向全国,飞向世界插上翅膀,架起桥梁。
我想,有志者事竟成。有远大理想才能实现远大梦想。祝福我们的莱芜口镇南肠越走越远!
年过半百的我,思绪老是追忆着自己的童年成长,自己的职业经历,自己的家乡亲人...,数也数不过来,理也理不清楚,总觉得还是吃的东西和味道最有记忆,口镇南肠让我保存更多的美好时光,也会伴我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郝效德男,年2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自年至今一直在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工作。自幼酷爱新闻、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并在市、省、全国报刊、杂志及电视台发表作品上万件,有多件作品获奖。年至年,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沈鹏弟子刘京闻导师工作室书法学习。现为中国书法学院研究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文学学会理事、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天桥作家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