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供销社,曾经卖过许多我们熟悉的日用杂货。
那个年代,吃的和用的都是物真价实。尽管物资紧缺,但各种商品的质量还是一流的,给人带来了满满的回忆。
供销社和酱油酱菜店里特有的味道至今难忘。那种香味在空中弥漫开来,既香又令人垂涎欲滴。
其中橄榄更是质量上乘,吃过一次,回味无穷。记忆中,吃完橄榄核后的嘴巴里仍然充满着香甜的味道,舍不得把核丢掉。
那时候供销社也叫做合作社,有各种业务要做。
除了卖新东西,还回收旧物品和农产品,如废旧电池、废铜烂铁、旧书报和废纸板。
此外,供销社还开饭馆,制作和供应烘焙的月饼。借助于一些老照片,我们能够重温那个年代最常用的物件。
这些物件让我们的记忆深深刻在心中。当年纸张很贵,所以这些物品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酱油、醋都是散装的,需要用大缸盛放,按需取用。酱油一斤只要1毛1,醋一斤为9分钱。
我记得小时候,我爸让我去买醋。他反复叮嘱我:“记住,是醋,一个字!
别买成酱油了!”结果我却买回了酱油。
这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酸梅粉、辣椒糖、糖精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味道。
酸梅粉只要5分钱一袋,糖精放在啤酒瓶子里兑水喝,顺便带到学校去喝。辣椒糖更是超级好吃。
麦乳精是非常好吃的,每次想到它的味道,我的口水就止不住地流。那种香甜又香醇的味道,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今天看到麦乳精,我不禁回忆起了童年的时光。当时,最常去百货商店的地方就是学习用品区。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图案漂亮的铁铅笔盒,玉米形状的钢笔,鸟型削铅笔刀,甚至是一边是橡皮一边是刷子的多功能神器。那时候我家里非常贫困,买不起蜡笔,每逢开学都让我头痛不已,因为没有钱交学费。
我妈带着我去街道主任家里,求他给我们开个减免学杂费的证明盖上公章。电影票一张只要七分钱,为了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我得在家读书读到筋疲力尽才能答应给我一点钱。
小时候的回忆总是让人心酸和感慨。塑料凉鞋曾是我们当时的珍爱之物,虽然容易断,但用一把烧热的火钩子稍一烫就能再次粘在一起。
可是这种凉鞋却带给我无尽的疼痛,经常让我脚部受伤。宝塔糖和小儿麻痹糖丸是童年时代的甜蜜味道。
我们当时只知道甜的,对于是否可以多吃并不在意。红秋裤是女性结婚必备的东西。
上面还有喜子图案,一般都是一对一起使用。而高弹脚蹬裤最早是直筒款,有着好看的曲线。
几年后,出现了脚蹬锥形裤,这样的裤子更加吸引人。我在年还见过有人穿着这样的裤子。
凉席在东北被称为炕席,是用高粱杆编织而成的;在南方则是用竹子或芦苇编织。
用芦苇编织的凉席可以用来铺炕,也可以用作晒晾粮食等物品。
龙驹寨的鹿池村过去有一片成千亩的苇园,家家户户织苇席,苇席成为这里的主要产业。不过如今,苇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火车站。
丹凤县的竹凉席则是用水灯蔑编织的,越用越光滑,颜色也越来越红。每张竹凉席都可以使用几代人,是竹林关土门龙王庙河的传统名产,但如今却已无人编织。
高脚痰盂是结婚时必备的物品,上面还有喜子图案,通常是一对的形式。
我家至今还有一个搪瓷盆,我用它来煮毛巾。
我们称汽油灯为气灯,因为它烧的是洋油(煤油,火油),而不是汽油。为了点燃气灯,我们需要给里面的棉花滴上煤油,然后用手搓动转轮,摩擦火石,产生火花,点燃棉花。
这个过程中,要小心不让棉花碎裂。我曾经使用过气灯,在打场和演戏舞台上都用到过。
鸡毛掸子和芭蕉扇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常见物品。鸡毛掸子不仅用来拂尘,还常常被家长用来惩罚调皮的孩子。
芭蕉扇不仅用来扇凉风,追赶蚊蝇,还可以作为玩具,将其扔向空中看它飘起来。
火花、洋画片、玻璃弹是童年时光最常玩的东西。
火花是指一种小小的长方形纸片,它上面印着水浒一百零八将绣像。孩子们用它来进行比赛,看谁的火花更亮更高。
而玻璃弹则是孩子们用来比拼射击力和准确度的好玩物。年轻时,两条杠红秋裤是我们女性的宝物。
可以穿一辈子,不会破损。我年纪渐长,仍旧在穿着这种秋裤,买了一堆纯棉袜子,却不肯穿,一直珍藏着。
打火机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里面装着棉花,可以滴上汽油,通过摩擦火石,产生火花点燃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