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清宫里养生这个概念是从慈禧开始的。慈禧心里就两件事最重要,一个是政治,一个是身体好。同治皇帝19岁就去世了,光绪的身体也不好。她自己再不好怎么办?所以为了大清旗帜不倒,慈禧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她经常吃珍珠粉,还每天含化人参。她胃不好,很少吃水果,皇宫御膳房就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分类泡在蜂蜜里,制成蜜饯,好让慈禧随时食用。慈禧还爱吃用栗子粉和玉米粉做的小窝头。按照规矩,皇帝每餐连菜带主食一共48道,这叫全份儿,一桌子菜摆在那儿,一半是看食,一半自己吃。用来祭祀的“祭神肉”,就是每天杀两头猪,切一盘肉片,不一定吃,但是一定要端上来,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祖先创业艰难。皇帝自己吃的那一半大都是一些滋补的肉和季节性的时令菜,比如乾隆,每餐必有鸭肉、鹿肉,应季的时候甚至有蒜茄子、拍黄瓜、炒黄豆芽。所有的菜民间都有,但同样的东西,宫里做出来就是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两个字:精致。人们传统印象中最大的一个误解,皇帝吃饭每次都有很多人陪着,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皇帝吃饭从来都是一个人。所以别看那些电视剧,皇帝这个屋里坐坐、那个屋里吃吃,怎么可能?皇帝吃饭从来都是一个人。研究宫廷生活的时间越长,你越会发现,皇帝也是人,对吃穿的追求,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但他要面对的规矩,可比平常人多得多。皇帝出了乾清门是要管国家的,但进了乾清宫,他就要听皇后的安排,绝对是皇后统帅后宫。从周朝开始,国君就都有食官指导饮食,就跟现在的营养师一样。清朝皇帝每天两餐,早上7点用早膳,下午1点用晚膳,中间加点零食、粥之类的。每次吃饭,侍膳的太监会盯准皇上的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赶紧把那道菜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要是皇帝说不错,那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有的小皇帝贪吃,比如同治,6岁登基,他也吃48道全份菜,但是清室的育儿理念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能吃得太饱,怕撑着。那这一份怎么办呢?做必须得做,摆好不让皇上看见,找一个太监替他吃。这是有档案记载的,这个太监叫张文亮,每餐吃完了还得到慈禧、慈安那儿去汇报,吃得好,哪个好吃,谢谢圣母皇太后。溥仪也是一样,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说,饿得到太监屋子里抢东西吃,抓起一个肘子就死命往嘴里塞,太监连哄带抢地给抢过去。在清宫,皇帝什么都不怕,最怕厨师,赏赐最多的也是厨师,隔三差五就要赏,银子、貂皮、段子都有,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皇上的口味喜好是宫中大忌,决不能问,更不能写,为了防止有人下毒。御膳这么多品种,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饮食偏好。所以在清朝,皇帝的桌上不管放多少菜,每个菜皇帝只能吃三口,就要换下一个,就算皇帝再想吃也不行!康熙和雍正两人特别自律,生活非常简朴,康熙自己更是懂很多医学知识,知道吃饭“不可多食”,不是这个时令的东西不食,晚饭少食甚至不食。乾隆则奢侈得多。他赶上了好时候,也有这个兴趣爱好。乾隆时期,每年立秋之后,每餐桌子上要有两个暖锅,立冬以后要有两个火锅,吃不吃不一定,但这是他的制度。清宫御膳用的原材料主要靠全国各地进交。乾隆年间,盛京进交鹿、狍、熊、野猪、野鸡等;黑龙江、吉林、张家口每年按定量交鹿尾、野猪、鲈鱼、细鳞鱼和乳油、乳饼;蒙古王公交煺羊、黄羊、鹿尾。除了这些大宗的食材,全国各地的土特产也会源源不断地涌进皇宫。比如山东海参、杭州酱菜、浙江龙井、福建燕窝、漳州果脯、陕西挂面、浙闽荔枝、广东黄桔等等。乾隆究竟会吃到什么程度,从水果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很少吃水果,但要吃就吃最新鲜的,杨贵妃吃荔枝是快马送来,乾隆是直接一整棵树连盆运到北京,一路上浇水,到了再摘下来,这都是有档案文字记载的。想想皇帝坐拥一切,却也要受到各种限制,更不能随心所欲,也是一种可悲啊! 一餐膳食几十种,皇帝一人吃得下吗?当然不会。按照清代制度的规定,皇帝和后妃以及宫内人役都有一定的份例。在皇帝的份例中,仅膳食一项,每日用白银五十两(相当人民币元),不管皇帝用膳与否,用多少,饭菜都是按照每日膳单呈送的。皇帝每次用膳毕,往往将吃不完甚至动也不曾动过的饭菜赐予他的臣下。宫内的妃嫔、皇子、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处、南书房入值大臣等,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