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北京城里提起六必居,估计没有人会不知道。特别是在早年的酱菜领域里,六必居的地位,可以算得上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了。不过说起这六必居名字的来历,还真是挺有趣,趁着今天不怎么忙,咱们就来聊聊这档子事。
这六必居原本的主人,是在明朝的时候创业的,到今天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么看来,六必居可不是百年老店那么简单了,这年头算起来,怎么也得好几个百年老店的累加了。
据说创业之初,六必居并不只有一个股东,属于合伙企业。这个从六必居的招牌中也不难看出来,顾名思义,当年参加创业的应该是六个人。
虽说买卖是六个人凑钱干的,但主事老板的人脉却不能小觑。为了提升买卖的档次,当年创业的老板也想借用一把名人效应,于是便托人情,找到了当时的宰相严嵩,来为自己店铺题写铺名。
严嵩对题写铺名这件事还真挺上心,他经过了解,得知了这家店铺的投资情况,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名字“六心居”。这个名字的寓意也很明显,就是一起开店的有六个人。
店家拿了铺名,对严嵩严丞相是千恩万谢,没过多久,就把严嵩题写的字,做成了牌匾挂在店铺之中,成了显眼的招牌。
六心居的酱菜做得用心,在京城里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因为味道可口而深受北京城中老百姓的欢迎,就连皇宫贵族们也都爱不释口。
因为题字的事情,严嵩与六心居关系交厚,他便把六心居的酱菜推荐给了嘉靖皇帝,谁知道嘉靖皇帝吃过之后,龙心大悦,竟然经常在用膳的时候,点名搭配六心居的酱菜。不过嘉靖皇帝虽然喜欢酱菜,但却看着“六心居”这三个字,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
按说开门做买卖,又是合伙经营,大家自然都希望能够拧成一股绳,劲头往一处使,只有齐心合力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好。可是“六心居”这么一叫,总感觉有种离心离德,六个人六条心的味道,怎么都觉得不太合适。
于是,嘉靖皇帝就琢磨着要给这家做酱菜的店铺改个名字,于是便把严嵩叫来,商量改名字的事情。严嵩虽然奸诈,当毕竟是个文人,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的。严嵩琢磨了一阵,脑子里灵光一现,有了想法。
只见严嵩提起毛笔一挥而就,在“心”字上扎扎实实地加了一笔,“心”变成了“必”,于是“六心居”成了“六必居”,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笔画,但是整体的感觉和寓意,都因此变得千差万别,真称得上是点睛之笔了。更重要的是,这么一来,原本混迹于市井之间的酱菜铺子,一下子得了皇帝的御赐题名,这身价想不升都难。
后来严嵩失了势,从位及人臣变成了平头百姓,受尽了人们的嘲讽。民间传说,严嵩死的时候,连口像样的棺材都置办不起。
别看严嵩已经过世,六必居却没有因为严嵩失势而受到影响,不仅招牌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名气和生意都越来越大。恐怕就连严嵩自己也没想到,当初自己灵机一动多写的那一笔,竟然造就了五百年的传奇老字号。